地震照明分析技术在南海深水崎岖海底地震采集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c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形成大型油气的重要区域。但该区独特的崎岖海底地貌和沉积特点,引起地震波传播速度横向剧烈变化,使地震波传播的射线路径变得复杂,严重影响了其下伏地层的地震成像,引起下伏构造形态的严重畸变,影响了勘探目标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崎岖海底地形的地震勘探进行地震波场模拟研究,分析其下伏地层地震照明分布特征,进而改善和优化地震采集参数,从而提高地震成像质量。目前常用的地震照明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射线追踪和波动方程来模拟野外激发与接收,分析地下反射界面的照明分布和确定反射盲区的位置。在地震波照明模拟中,射线追踪方法不能获得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而整个工区的三维波动方程模拟的计算量就目前的计算机硬件而言又难以承受。针对南海深水区崎岖海底地形,本文采用同时具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又具有较高运算效率的高斯射线束地震波正演模拟方法,通过各种不同的采集参数对比模拟试验,研究该区典型的崎岖海底条件下地震波对地下目的层的激发照明和地面接收照明的能量分布特征,进而应用到该区地震采集设计中。
其他文献
利用高分辨率3D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白云陆坡三维地震工区内7个海底峡谷的地貌及沉积充填特征开展了研究。根据峡谷现今地貌特征,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段。利用地震反射振幅、连续性以及外部形态等,识别出了峡谷侵蚀基底以及谷底沉积体、谷壁滑塌体两种峡谷充填物。通过对峡谷不同位置的地貌特征以及沉积充填特点的研究,将峡谷划分为上部侵蚀下切段、中部滑塌拓宽段以及下部沉积充填段三段,最终提出了白云陆坡区海底峡谷的沉
成岩相分析方法旨在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之间建立一种成因联系,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模型,为孔隙演化机理和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平面分布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表明,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本区主控成岩作用类型,据此可划分出5种上要的成岩相组合:早期碳酸盐胶结弱溶蚀相、弱压实强溶蚀相(3800m)。其中深水区储层主要受控于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孔隙度分布在10-20%之间。为Ⅲ类储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的分析,研究区内发育大量的粒间和粒内溶蚀孔。在大量实测物性参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白云凹陷第三系储层存在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分布在2750-3500米和3800-4600米两个深度段。通过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证实了形成次生孔隙的原因主要是有机质成熟时释放的有机酸和成岩过程中有机质脱羧作用产生的CO2形成的酸性水对长石、含长石火山岩屑、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和生物化石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上渐新统到早中新统沉积相发育特征及凹陷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上渐新统珠海组及早中新统珠江组属两个不同阶段的沉积充填过程。珠海组发育浅海三角洲相沉积,钻遇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沉积物以富砂为特征。此时期陆架坡折带位于白云凹陷南坡。珠江组发育浅海相及半深海相沉积。沉积物以高泥质含量为特征。珠江组沉积时期,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的一个重要含油气区,是我国大型近海富油气盆地之一。根据盆地区域性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琼东南盆地中上新统可划分为两个二级层序和六个三级层序。通过对盆地40多口井岩心、录井、测井和地质资料的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中上新统主要的储集砂体有滨海砂岩、浅水台地灰岩、浊积水道砂体等,其中滨海砂岩是最有利的砂体。在地震反演岩性预测和地震相识别的基础上,以层序为框架,通过综合分析盆地各层
对琼东南盆地陵水组二段泥岩盖层进行了宏观研究,认为盖层岩性以浅海相泥岩为主,侧向连续性好,单层厚度大,砂质含量低,但是累积厚度偏小。利用测井声波时差(DT)和实测岩石样本排替压力之间的关系计算了陵水组三段砂岩和陵二段泥岩的排替压力差。通过排替压差和可封闭气藏高度公式的计算,认为陵二段泥岩可以封盖下伏陵三段砂岩储层中1601m~1896m的天然气柱。选取沉积环境、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含砂量以及储
在地质格架基本明确后,如何合理评价深水区勘探目标油气充注条件是深水区目标优选的重要方面,虽然深水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基本原理,浅水区或陆区相同,但深水区因为探井少并且钻揭的地层有限,对油气系统关键要素认识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一般对源岩灶性质(倾油还是倾气?)和排油气强度缺乏明确的认识,使得充注风险成为勘探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利用Trinity3D技术,在精细地质格架下融合地球化学和汕藏l一程等实际数
西沙群岛石岛表层的砂屑灰岩是生物礁岛屿较为少见的风成沉积,通过野外观察,室内薄片、扫描电镜、稳定碳、氧同位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发现石岛的风成砂屑灰岩早期成岩作用主要在大气淡水条件下完成。大气淡水成岩作用产物及受淡水成岩改造的样品,其碳、氧稳定同位素明显偏低,而海水冲洗改造对样品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样品中稳定碳、氧同位素值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指示淡水成岩过程
随着国内外越来越多超压油气藏被发现,沉积盆地中超压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讨论压力及超压作用方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系统总结南海北部深水区琼东南盆地超压形成的主要机制,即低渗透性沉积层快速沉降过程中受到上覆岩层不均衡压实产生超压,其实质是孔隙流体供排不平衡。对地质实例的观察与分析,是研究和理解压力与超压作用的最好途径;而实验室内有机质热演化模拟
基于测井和地震层速度预测盆地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分析数据,从琼东南盆地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入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地层压力分布特点,总结了琼东南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分布规律,认为此盆地单井压力类型可以划分为常压、微超压、超压、超高压四种主要类型:剖面上发育典型超压囊构造,凹陷内部易形成强超压体;平面上发育陵水、松南宝岛、乐东等强超压凹陷,具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超压逐渐增强的特点。存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