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庄子》的存在之思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unui_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蔚为大观的《庄子》研究中,“情”之关注零星散见,且其观点纷然杂陈、聚讼纷纭。本文试承先贤之智慧,取时人之灼见,力图跳出“知情意”、“性情欲”或“情与理”、“情与性”、“情与欲”的三分或二分框架,从《庄子》中的“情”字与“情”意入手,敞开《庄子》独具意味的人之思考与“在”之世界。若将《庄子》与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相比,可以发现,《庄子》一书用“情”非常之多。据笔者统计,《庄子》“情”字共62见(仅内篇就有18见)。通过对“情”字的训诂以及先秦重要典籍中“情”之字义的考察,发现“情”之字义可概括为四项:一、情实;二、情感;三、通“诚”;四、同“性”。通过《庄子》内篇“情”字之分梳,可以看到上述四项含义皆有,其中“情感”义既有对世人皆有的情绪的总括,也有性情、情欲的具体指称。“情实”义指涉事物的真实存在或真实内容、事物的规律或社会的道理、事情的履行或解决等多个层面。同“性”字时意指“本性”,体现本性与情感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作程度副词“确实”或“非常”解时,通“诚”,反映“情实”、“情感”、“本性”共同的“真”的价值要求。“情”义之丰富性与独特性为澄明人之在世提供了可能。“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达生》)当个体存在于世,总是希求能“达”或曰“明”,此“明”既包括了解“物”之“情”,也包含把握“人”之“情”。从哲学的层面来说,无论是对“物”之“情”的认识,还是对“人”之“情”的澄明,都必须以“生”作为其存在的逻辑前提,此“生”既指谓生命意义上的自我保存,也意味着与周遭世界打交道的“生活”。《庄子》从人“生”于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生”、“命”之本原的探索,批评了务“生之无所以为”即“丧己于物”、“患其无用”、“刻意尚行”、“以为养形足以存生”等“离其性,灭其情”的种种负面现象,希望人们在从天然世界走向人化世界的过程中,扬弃人的工具性或手段性的规定,做到“才全而德不形”(《德充符》)。作为现实的存在形态,个体的“在世”不仅表现为以形(体)、(心)神为一体的“身”与万物(包括人)打交道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为生命从出现到终结,即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这也是“命之情”。世人多想“益生”、“长生”而务“知之所无奈何”,而这并非“达命之情”。《庄子》在“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的存在论的前提下,通过澄明“生”的有限性、必然性与偶然性,赋予“死”以理想化的性质,超越了对“生死”的世俗性理解,让人不但没有走向消极避世,反倒让积极的人生取向得到落实,这种落实体现了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统一。对“生死”的超越意味着得“性命之情”,“不务知之无所奈何”,从而不再拘执“生死”之“哀乐”,而“说(通‘悦’)其志意”、“养其寿命”(《盗跖》)。在从天然世界走向人化世界的过程中,人总是不满足于生命的本然形态,而进一步展开为自我的实现。在《庄子》看来,正是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化世界,使得“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缮性》)“文”、“博”一侧重礼仪一侧重知识,二者作为文明的代表,其出现意味着德性衰落,百姓迷乱,导致人之自然性情的远离。当人类进入文明形态,即迈入社会领域,人不仅仅与自然界打交道,而且与他人打交道,既然与人打交道,就难免有是非、好恶,因此《庄子》提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希望能避免为是非、好恶之争所困。“是非”、“好恶”的产生源于个体的存在规定、生活境遇、立场态度等的差异,《庄子》主张通过扬弃自我中心与“言”的工具性及其限度,从而达到个体间的理解与沟通。此外,在《庄子》看来,人们建构起来的“仁义礼乐”乃属“骈枝于五藏之情”,这种“情”虽在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看来,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可《庄子》却认为这一后天建构出来的文明,导致了人“性命之情”的丧失,只有“无为”,才能“安其性命之情”。从《庄子》对仁义礼乐的描述,可以看出,仁义礼乐不仅是人与人走向和谐、有序的障碍,也是人的精神世界走向平和、安宁的干扰。只有摒弃仁义礼乐,人所生活的社会秩序以及人的内心世界才能达到和谐、宁静的状态。当然,无论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还是内心世界的有序统一,都以合乎天道自然为前提,体现了自然天道与社会秩序的一致性。另外,与仁义礼乐给人带来惑乱相关的还有名、利,名、利助长了人之“欲”,导致“性命之情病矣”,进一步加剧了人无法“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因而主张人们“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山木》)、“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天地》)只有“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天地》),才能实现和谐有爱的世界。《庄子》对“情”的关注,往往指向人真实的存在。无论对“达生之情”、“达命之情”的强调抑或对“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的批评,都从不同方面展现出《庄子》回归本真存在的理想。回归本真的存在,并非将人导向如木石般的无情之物,而是“古之真人…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师》)“凄然”、“暖然”、“喜怒”均指向人内心鲜活的情感,这种情感与物之四时相应,与“丧己于物”相反,真实的存在与“物”彼此相宜,其“情”与“物”之四时相感应,呈现出一片盎然的生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渔父》)一方面强调人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从而与“情实”相通;另一方面“动人”,即感动人心,指向内心的“情感”。“真”源于“天”而又内在于人,“人”以“天”为本真之性,“天”以“人”为价值指向。“真”涉及“人”与“天”、“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关系,以“真”而呈现为一个统一的世界,这个世界并非超验的,而就是人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回归“真”实的存在,首先体现为“真人”。《庄子》通过“与天为徒”之人与“与人为徒”之人、“天之天”与“人之天”的区分,表明“真人”以“天”为存在依据,表现出“与物有宜”、无为无我、恬淡沉静的特点。“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大宗师》)意味着“真知”以本真地存在着的“真人”为前提,其关注点在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与方式,而非认识人之外的世界。与儒家将“知”之积累作为德性养成的途径不同,《庄子》区分了“物”之“知”与“道”之“知”,并以消解“物”之“知”、“知与恬交相养”作为人回归真实之在的内容,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趋向。而无论“真人”还是“真知”,都以“精”、“诚”为内涵,表现出与“情”相通的特征。面对远离“性情”的现实存在形态,人并非无能为力,完全消极、被动,因为“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天地》)人能够通过“修养”、“修炼”,返归天地之“德”,领悟“未始有封”的统一性的智慧。人之“修”主要通过“忘”的工夫来实现,只有“忘”才能“反(通‘返’)其性情而复其初”。“忘”作为一种修养功夫,实际上就是如何“得道”的过程。自“坐忘”而“心斋”,意在扬弃人与天的对峙,走向人与天合一的存在图景,在此图景中,不但人与人“莫逆于心,相与为友”,坦诚相待,真情相通,而且“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给人以美的感受。无论“坐忘”还是“心斋”,都以人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为关切,这一关切最终指向“乐”,“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田子方》)“至乐”意味一种在美的境界中恬然而乐的逍遥。“乐”从本文第一章第二节“‘情’字义证”可知,为人“情”之一种。《庄子》指出社会上各类人士“不乐”于“世”的种种情态,在《庄子》看来,当时已经是一个异化了的社会,人们活着追求的是智谋、是非、权贵、名利、财货、仁义、礼乐等等,从而失去了“乐”。《庄子》区分了“俗之所乐”与“至乐”。“俗之所乐”与肉体感官的享受相连。“至乐”是“无为”而超乎对待之“乐”。继而将“俗之所乐”的外在际遇归之于“命”,既然贫富、穷达、生死、存亡等等在《庄子》看来都是“命”,即都是人在世无所逃的不得不然,那么就应当理所当然的接受它,也即“安命”。与“安命”相辅相成的是“达命”、“遂命”、“致命”。由“命”之“无可奈何”走向“德”之“和”,既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独特价值,又强调了精神之序与自然之序的一致性。《庄子》还区分了“人乐”与“天乐”。“人乐”起于“人和”,“人和”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序;“天乐”得之于“天和”,“天和”指向“天地之德”、“大本本宗”,即万物存在的原理或始源,既涉及人与人,也包括人与物,以人与万物的普遍联系为存在图景。“天乐”“虚静”而包容天下。“天乐”即是“至乐”。正因“至乐”或“天乐”“虚静”而“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故而能“游”。“至人”意为人的理想存在形态,最高的存在境界是“至美至乐”,“至人”能体味“至美”而“游”于“至乐”。“得至美而游乎至乐”作为理想的存在形态,以“离形去知”,超越“物”、“俗”等一切对待与束缚、“无为为之”为前提,展现了合乎天道与合乎人性的彼此统一,既展示了超越的维度,又不离现实生活世界,最终落实于人的精神自由。
其他文献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要义。为此,我们对湖北省孝昌县作了调查。    一、采取多种社保形式    孝昌县位于湖北北部,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贫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采取六种形式搞社保,基本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生活。  1、五保供养。全县共有五保对象3980人,供养方式以集中供养为主、自愿供养为辅。自2003年来,县里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大力实施五
有的人天生雄心勃勃,欲图天下而后快;有的人随心所欲,随遇而安。有着东北人血统的王福才摒弃了人们印象中东北人激情而张扬的基因,把自己归结为后者。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却让瑞年集团在鱼目混珠的保健品市场和竞争已趋于国际化的医药市场里走得更为踏实、稳健,让人耳目一新。    摸爬滚打,老鼠吃大象    提起瑞年,大家会耳熟能详地想起它的氨基酸广告,会想当然地把瑞年集团划归到保健品企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让老师实现了更多教学方法和设计,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综合文本的声音、图像、动画等各个方面,课堂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和互动性,能激发学生的
摘 要: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详细分析学生作文分数提高不上去的原因,如,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导致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写作,使得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脱离实际生活,难以提高作文质量,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写作以及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写作,同时布置习作任务,如此一来,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到习作教学中写作,逐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
2006年11月,在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面对6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当我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全面剖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并结合学生发展需求采取适宜的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 前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指引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其中,尤其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苗侗舞蹈融入教学实践,对幼儿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从更深层次去体会独特的少民族文化都有一定辅助作用。让幼儿通过舞蹈去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爱国爱同胞之心。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苗侗,民族舞蹈  一、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