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抽穗后高温胁迫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2012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作物学科发展与粮食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中极端高温事件频发的现象,分析我国冬小麦主产区166个站点1960-2009年抽穗开花至成熟期内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研究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抽穗后高温日数、高温强度、高温频率、累计高温度日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我国小麦主产区抽穗后高温胁迫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定量高温胁迫对小麦产量波动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我国冬小麦抽穗后高温胁迫呈现显著的生态区域差异,黄淮冬麦区高温胁迫最为严重,北部冬麦区次之,西南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相对较轻;在时间分布上,整个研究区域60年代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抽穗后高温胁迫,70年代有所缓和,80年代后北部地区高温胁迫呈轻微下降趋势,而南部地区的高温胁迫则逐渐加重,90年代到00年代整个研究区域抽穗后高温表现为明显的加重趋势。另外,高温胁迫年际间的波动与小麦产量年际间的波动呈显著相关,其中累计高温日数、高温强度和累计高温度日的变化对产量波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3%、15%和27%。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抽穗后高温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国家粮食安全策略的制定等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艺术简介王立新,汉族,1967年生于河南原阳。1986年10月入伍,现在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工作,上校军衔。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华仓颉文化网站艺术顾问,中华仓颉书画研究
  本文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并指出了我国今后小麦栽培发展方向是:合理利用小麦优良品种、高产优质栽培、资源高效利用、抗逆减灾、地力提升、机械化轻简栽培、无
实验教学是拥有许多适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时机的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教学渠道。教师在日常的实验教学活动中,不能只引导学生们进行重
近些年随着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走班制”学习成为了当前高中教学的一个新名词。现在的考高升学考试不再是采用以往固定的“文综”和“理综”的模式,而是学生在六门学科中任意选
  以望水白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及水分胁迫对苗期小麦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后,两种形态氮素培养下小麦幼苗的初生根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相对含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自新课改之后,我国各大教育机构创新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模式,实施全方位、大格局、一体化的教学方案。尤其在生物教学方面,更是打破常规将学生整体生物学素养纳入到日常教学备案中
  本研究以8个不育系及其对应保持系、9个恢复系与按8×9配制的72个杂种大麦为材料,分析了杂交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单株干重7个性状
会议
生物教学的不断发展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逐渐提升,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要充分地发挥探究的精神,使得生物的学习更加的完善和提升。初中生物的学习主要是对于生物的结构、生物
在现代化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渐出现改变,合作能力成为了当代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必不可缺的能力之一。教育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以此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