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常见疾病的研究进展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结了我国在中华绒螯蟹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及非生物致病因子方面的病原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中华绒螯蟹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疾病的预防或治疗方法及免疫学研究。在病毒病研究方面,运用组织病理切片及超微组织病理切片、巢式PCR和回感实验等方法手段,确定的病毒病病原有RNA、ssRNA、WSSV、呼肠孤病毒等;在细菌病研究方面,运用细菌分离和培养、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等技术方法,确定的细菌病致病菌有嗜水气单胞菌、弧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在寄生虫病研究方面,主要运用病理切片、显微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确定的寄生虫病病原有微孢子虫、藤壶、利氏才女虫、固着类纤毛虫等;在非生物致病因子方面,运用生态学、组织学理论及方法,对重金属和营养及水质引发的疾病进行了研究;在预防和治疗方面,进行了免疫学研究,并从药物及免疫学角度运用药敏、毒力及免疫实验等技术方法进行预防或治疗研究。
其他文献
水体中的雌激素类污染物可以通过生物富集效应与食物链放大作用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tg)建立了水产品中环境雌激素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并以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全氟辛酸为目标污染物检验了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显示,凝胶过滤与离子交换层析方法从17β-雌二醇诱导后的黄盖鲽(Limanda yokohamae)血浆中纯化的Vtg是一种分子量约为
采用不同LED灯(白光,红光,蓝光,5红1蓝,3红1蓝,5蓝1红)作为光源,以白色荧光灯作为对照,在室内培养15d,探究了不同光质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生长、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5蓝1红处理能明显促进长茎葡萄蕨藻再生直立枝生长和提高再生球状小分枝直径,红光则显著抑制再生直立枝生长,但可明显促进再生匍匐茎的生长。蓝光和白光均能显著提高长茎葡萄蕨藻的
为了解不同鱼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和同源性,本研究在采用S.agalactiae特异性cfb基因对分离菌株鉴定的基础上,对26株不同鱼源S.agalactiae进行了荚膜多糖血清型(CPS)多重PCR鉴定,同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特征比较与同源性分析.结果 显示,26株菌C
理解金枪鱼延绳钓的渔获钓捕特性对于提高渔获效率和渔具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以及2016年4月至9月东太平洋公海长鳍金枪鱼探捕调查数据从钓捕渔获的叉长分布、死亡率以及不同起钩方式下各时段渔获数量等方面对延绳钓钓捕特性进行了分析。其中,不同钩号渔获的叉长频次分布显示随着钩深的增加,所钓获的鱼体大小有略微的增加;不同钩号鱼体存活比率显示钓捕活体率随着钓钩从浅至深而增
为研究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中草药虎杖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肠道和肝脏形态学及对抗无乳链球菌疾病的影响.首先将实验鱼随机分为7组,选用初始体均重为3.48±0.08 g的试验鱼,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分别投喂虎杖水平为0、100mg/kg、200mg/kg、 400mg/kg、800mg/kg、1200mg/kg和1600mg/kg的7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进行60d的饲
为研究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ScIRF7)抗病毒免疫功能,采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ScIRF7基因cDNA全长,并通过RT-qPCR检测其组织表达规律,并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后脾脏、鳃及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在脊椎动物中,Mir-133调控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本研究利用miR-RACE技术验证了pm-miR-133序列的准确性并通过stem-loop qRT-PCR检测其在闭壳肌、性腺、肝胰腺、外套膜、足和鳃中的表达模式.结果 显示pm-miR-133在闭壳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RNAhybrid靶向分析发现pm-miR-133可以调控pm-RhoA的表达.本研究
为了初步探索白甲乌鳢的白化特征机理,本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白甲乌鳢和普通乌鳢TYR基因cDNA全长,两者序列一致.同源比对发现,与硬骨鱼类相似性较高,而与细菌类相似度较低.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YR基因在白甲乌鳢和乌鳢9大组织(皮肤、眼睛、肌肉、心脏、肝脏、脾脏、肾脏、鳃和肠道)中均有表达.其中,白甲乌鳢眼睛组织表达量最高,而乌鳢皮肤组织的表达量最高.对比相同组织发现,乌鳢皮肤组织
南极鱼博氏南冰鰧Pagothenia borchgrevinki是一个研究热应力机制的理想模型.在这项研究中完整的p.borchgrevinki线粒体基因组被测序出来.基因组序列为17299 bp的长度,包含13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2个核糖体RNA和1个调控区域.总体碱基组成是20.45%G,25.11%A,29.46%T和24.98%C,A∶T比为54.57%.
为确定OsHV-1对魁蚶的致病性,本研究使用发病魁蚶组织制作病毒悬液进行感染实验。感染实验分为空白组,阴性悬液注射组和病毒悬液注射组,并使用实时定量PCR法对感染后魁蚶体内病毒的时空分布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病毒悬液注射组魁蚶经人工感染后,各部位中病毒含量都呈先上升再下降随后又上升的趋势,最终达到106拷贝/ng DNA左右。通过电镜观察,在感染魁蚶的鳃、肝胰腺、外套膜中出现染色质边缘化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