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中环境雌激素生物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b8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中的雌激素类污染物可以通过生物富集效应与食物链放大作用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tg)建立了水产品中环境雌激素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并以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全氟辛酸为目标污染物检验了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显示,凝胶过滤与离子交换层析方法从17β-雌二醇诱导后的黄盖鲽(Limanda yokohamae)血浆中纯化的Vtg是一种分子量约为545 kDa的糖磷脂蛋白,在SDS-PAGE显示分子量约为162与108 kDa的主带;通过免疫大白兔制备了高特异性的Vtg多克隆抗体,以纯化的Vtg抗体包被酶标板,以HRP标记的Vtg抗体为二抗,建立了Vtg的夹心ELISA,其工作范围为3.9~500 ng/mL,检出限为1.5 ng/mL,组内与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利用建立的夹心ELISA测定了全氟辛酸暴露后雄性黄盖鲽血浆中的Vtg含量,发现Vtg浓度随鱼肉中蓄积的全氟辛酸含量升高而增加,表明Vtg指标可以有效地指示全氟辛酸在鱼体内的蓄积情况.该研究初步证实鱼类Vtg ELISA可用作水产品中环境雌激素的生物检测技术.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不同基质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果和胞外酶活性状态,选取煤渣、陶粒、碎石三种基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以氨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而言,基质为煤渣的人工湿地最高,其次是碎石,陶粒;对亚硝酸氮,以基质为陶粒的人工湿地去除率最高,达到80%以上;对总氮去除率三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在人工湿地中,以煤渣作为基质的活性最高,其次是陶粒和碎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其他三种正好相反.蛋白酶活性与亚
根据2016年冬季在胶州湾全海域开展的1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环节动物32种,占总种数的48.5%;节肢动物17种,占总种数的25.8%;软体动物9种,占总种数的13.6%;棘皮动物3种,占总种数的4.5%;脊索动物2种,纽形动物、
本试验以初始平均体重为(5.75±0.5)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水体中不同浓度投放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YY24)对凡纳滨对虾的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添加不同比例浓度的YY24和商品菌研究凡纳滨对虾水质指标的影响.试验设10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周期是10d,投放频率均为2d,并保持其活性完好,有效养殖水体(50±3)L,控制
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在广州市流溪河采集入侵鱼类清道夫(Pterygoplichthyspardalis)356尾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 显示:流溪河清道夫在4-7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4 mm,体重154.88 g;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1mm,体重183.01g;最早性成熟年龄均为l龄.其平均成熟卵径为2.26 mm,绝对繁殖力为636-6148粒,平均
根据2008-2015年间共24个航次水质调查资料及人工鱼礁建设情况,分析了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和溶解无机氮(DIN)的分布、人工鱼礁建设的影响及DIN组成特征和营养盐结构的变化。结果 表明2008~2015年间,海洋牧场鱼礁区和DIN含量呈现增长趋势,且秋季的浓度高于春、夏两季,而春夏两季含量较为稳定,2010年后浓度秋季高于春夏两季。对照区秋季含量高于春季和夏季,秋季呈递减趋势,春夏
于2013年9月24日至11月5日在云南洱海通过原位围隔研究滤食性鲢和杂食性鲤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变形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对体细菌群落结构.结果 表明,鲢和鲤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处理组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测序分析表明虽然不同处理之间优势菌群门类一致,但各门在丰富度上已出现了明显差异.鲢的引进导致水环境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富度的增加;
根据2011-2012年春季北仑河口、九龙江口、瓯江口、长江口和灌河口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不同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H),物种更替率(R)和群落相似系数(S)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河口之间浮游动物群落的差异.结果 表明:北仑河口和九龙江口为南部亚热带区系,H分别为1.01和2.18,两河口之间R值为65.52%,S值为51.28%;瓯江口和长江口为中部过渡区系,H分别为1.31和1.
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aea coccinea)是广受水族爱好者的养殖品种,通过对其进行高温胁迫和低盐胁迫实验,以帮助水族爱好者节约养殖成本,提高珊瑚观赏品质.温度胁迫实验从25℃开始逐步升温,每次增加2℃,每个温度梯度均培养4d,共升温5次.温度胁迫实验结果表明:当水温从25℃缓慢升到31℃时,珊瑚生长状态良好;当水温从31℃升到33℃期间,珊瑚表面粘液分泌增多,颜色变暗,逐渐出现白化现象
根据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厦门白哈礁海域采集到的珊瑚样本中的非造礁石珊瑚进行了初步分类鉴定.鉴定结果显示:厦门白哈礁海域分布的非造礁石珊瑚有5种,分别是筒星珊瑚属的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aea coccinea),Tubastraea tagusensis和筒星珊瑚属未知种Tubastraea sp.以及木珊瑚科的木珊瑚属未知种(Dendrophyllia sp.)和木珊瑚科未知种(Dend
筒星珊瑚属(Tubastrea)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Scleractinia)木珊瑚科(Dendrophylliidae)。属内的动物广泛地存在于主要海域,但是我国对该属动物的形态学分类资料较少,这阻碍了我国对该属动物的分类鉴定工作。通过对Worms网站资料以及国内外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献研究,目前关于筒星珊瑚属的分类鉴定工作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进行,主要根据珊瑚水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