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现代解释--兼论抽象“本体论”哲学模式的转换

来源 :中国叶圣陶文化研究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omo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自《周易》、孔孟、老庄的中国传统“合和”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引领21世纪世界文化走向的新哲学创建中如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使之与现代世界哲学接轨,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给予正确的现代解释,将其用于现代世界新哲学的创建。本文介绍了“天人合一”与超越抽象理性、多元融通的现代“新型哲学”,与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环境伦理”,与“人格”为本、群己并重的现代“普世道德”。
其他文献
会议
中华民族,雄踞东亚,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山川之壮大、文物之瑰丽,不但独步亚洲,且列于世界文化古国之林,而成为其中历久弥坚的泱泱大国。回溯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卜居于黄河流域,筚路蓝缕,赤手空拳,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征服了洪荒蛮野,开发了无尽的资源宝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本文将主要论述伏羲与中华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与贡献。首先提出,中华文化肇始于三皇治世,太昊(伏羲)与炎帝(神农)、黄帝三皇是中华
太昊伏羲氏是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之一,约为距今7500年前的氏族首领。其氏族部落延续两三千年,代系甚多,处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其文化与中华文化尤其是现代文化有什么关系,或其代表的文明因素与中国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都值得深思和研究。  三皇之一的太昊伏羲氏,是中华始祖母华青氏与燧人氏之子(两个氏族首领通婚派生出伏羲氏族之义),本人和氏族创造了许多文化:教民打猎、捕鱼和饲养牲畜;发明生活用具和
伏羲精神的核心和本质究竟是什么?伏羲文化的精髓和灵魂究竟是什么?大家众说不一。而笔者认为:伏羲文化的精髓、本质和灵魂是——和合。笔者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合文化”,伏羲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本派,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站在考古学角度,如何看待伏羲传说及当前的文化现象?伏羲既然是“人文始祖”,他所处的时代应该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萌芽孕育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这一段历史正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掘为突破口,天水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研究结果表明:至迟在距今八千年前后,渭河流域方圆数百公里内已有一支原始先民开始定居,并从事农业,制作出中国第一
伏羲文化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和与之同期的先贤们,共同创造的史前文明之精华。他们当时所关注、探讨和教诲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真知灼见,至今还对现代人的思想与行为有着某种程度的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伏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笔者提出,要把伏羲文化与大地湾文化结合起来研究,要充分认识伏羲文化的伟大与深奥,建立以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和方法论。
本文拟借着现代台湾社会文化中所呈现的“八卦图记”之事,一方面探究传统文化与伏羲文化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则说明现代台湾人的生活文化仍是深受传统中华文化的影响。八卦图记让台湾地区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更能够追溯到与传说伏羲文化的关系。而台湾古迹圣迹亭的保存,不仅是传统文化敬惜字纸优良风俗的体现,更代表台湾民众对造字之功者的尊崇。所以,八卦图记与圣迹亭是值得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
甘肃出土的伏羲、女蜗像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地区。在河西地区的中部、西部地区,从汉魏到十六国时期墓葬中均有出土,而地上遗迹中见于莫高窟壁画中,时代偏晚。需要在六盘山周围和天水、平凉、庆阳等地的考古发掘中注意有关伏羲、女蜗的材料。一般来说,汉魏时期的伏羲图像是与女蜗图像相伴出现的,河西伏羲、女娟图像在内涵和形式上是在中原地区相关题材的影响下出现的。随着佛教的传人,伏羲、女蜗图像首先在河西可能被赋于多神教
易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智慧之一,一直被各种分歧而丰富的诊释围绕着。本文即以《易传》为参考点,说明易学与自然万物的密切关系,而且在此关系之上,更显出一种形上智慧的建构。此中,人们不是如西方哲学以知识为关心的对象,也不由知识分解建构学说,更不是追求第一因,而是以实践的意义为首要关怀,并赋予一切存在全新的价值与意义。此中,实然与应然、道与器可以并存互补而又不失其次第性,并且有效消解存在与价值的二分,避免了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历代儒家学者尊它为“群经之首”。它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医学、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在西方欧美各国,对《易经》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可观的成果。因此,本文就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运动之一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来和《易经》哲学进行一场对话。介绍了《易经》的哲学思理与“现象学”的态度,《易经》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