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以方类证”法探究承淡安针灸辨治六经病证规律

来源 :全国第二十五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一书是展现承淡安伤寒学术的代表著作,该书结合承氏自身临证经验,补充完善了仲景针灸治法,开创了针灸注释《伤寒论》之先河,继承并发展了《伤寒论》辨证施针的理念.本文依据《伤寒论类方》“以方类证”之法,依次归附承氏针灸治疗内容,并以桂枝类方为例,通过联系主证病机,结合脏腑经络,总结承氏类证的主要配穴规律,并探索针灸主方与类方之间的配穴加减原理,深入探究承淡安的针灸治法特色,揭示承氏针灸辨治六经病证对于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其他文献
江泳教授临床以“病证结合”的中医思维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疾病,取得良好疗效.本文旨在探讨月经量少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提出月经量少“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案.一方面紧扣月经量少的共性病机肝虚血弱,郁而生热的共性病机,另一方面列出个性病机,分型分期论治,双管齐下,随证治之.共性病机与个性病机结合分析,运用到临床辨证论治中,方能取得更大疗效.
为了寻找和设计最优的证候分类框架以充分展示《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本课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历代医家对论中证候的分类方法,并讨论其优缺点,得出结论是:历代医家从症状、病因、病位、方药、治法等多方面对论中的证候进行分类,形成了以方类证、以法类证、以症类证、三纲类证、三部六病类证、六经辨证分证为主的六种独具特色的证候分类方法,各种证候分类方法均能从某一或某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仲景辨证之精华,六经辨
通过对《丁甘仁临证医集》内科时病类·伤寒中的医案进行分析,以体现丁甘仁先生治疗伤寒外感病方面丰富的经验和临证时治病的学术思想.丁氏对于伤寒的认识在继承先贤理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挥,他以仲景“六经辨证”为根本大法,以六经分治为准则,是分析病情,对症下药的关键.
《伤寒论》自成书以来,便为临床经典,医家准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六经分病、以六经分篇、以六经定法,其理论完备、思路清晰、组方巧妙,在临床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至今仍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阴阳之理,由一而三,六经是阴阳理论的进一步划分,故六经又称三阴三阳.运用六经理论,并根据六经阴阳属性的划分,六经各自的性质、部位、表里关系以及疾病的性质、症候表现等,能够准确地作出诊断,进而确定病机和相应的
本文从中西对接的角度,将近代科学研究成果与中医理论进行对接融合,力求做到西医可以解释中医,中医也可以解释西医.本文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正常舌苔、舌质的形成以及成色原理;第二部分,分别以黄苔、厚腻苔、剥苔、淡白舌、青紫舌、红绛舌为例,着重介绍了舌象变化背后的物质支撑.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而在《金匮要略》原著中对气血同病存有诸多论述.故本文从辨气血同病证、调补气血法及主方两方面,概括总结《金匮要略》中的气血理论,以探索张仲景的相关学术思想的微妙之处.
“胃气为本”的思想贯穿《伤寒论》全书,胃气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之际,首创“探胃气法”,通过探求胃气虚实盛衰来判断预后转归,辅助临床诊断,弥补四诊不足.“探胃气法”分为饮食和药物探胃气,通过分析其在《伤寒论》中的运用,以期有助于对疾病发展及预后的判断和急危重症的处理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重点和难点,除肠道表现外还可发生多系统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肺部并发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有所发现.中医一直以来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而将其运用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还处于探索阶段.《伤寒论》作为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的证治基础.而其特色的六经辨证体系一直以来是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重点.基于此运用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探索“肺与
《伤寒论》的精髓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辩证观,仲景谨熟阴阳,以平为期;六经辩证,知常达变.仲景察色按脉之间,阴阳变幻了了于胸,派方遣药处处精道.笔者是通过试分析《伤寒论》第20条与62条之机要,阐述仲景大道至简的阴阳观.
《伤寒论》是数千年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是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中声望最著者.陈氏学术思想:上溯《内经》、《难经》,旁及诸家,于仲景之学尤为致力.主张用“以经解经”,方法研究仲景学说,读《伤寒》与《金匮》要合璧而观;强调阴阳理论,指出《伤寒论》实以阴阳二字为纲要,阐发三阴三阳、气化学说等,颇多独特见解,治疗以运用经方为显著特点,然亦不排斥经方与时方加减应用.其代表作《读过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