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O(110)表面金属原子对SO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第八届量子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在TiO<,2>(110)表面金属原子对SO<,2>可能的吸附构型,探讨了各种构型的吸附能、振动频率、键长和电荷变化情况,结果表明,SO<,2>的O端吸附强度明显高于S端吸附,同时,SO<,2>在TiO<,2>(110)面吸附后只产生轻微的扰动,不发生解离,但吸附后,部分电子由SO<,2>转移到底物,从而削弱了S—O键.
其他文献
利用Gaussian-98计算程序,B3LYP方法,6-311G基组,对SiM(M=Li,Na,K,Be,Mg,Ca,B,Al)原子簇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得出它们的稳定结构.分析了C对称的最稳定的类平面菱形SiM(M=Li,Na,K,Be,Mg,Ca,B,Al)原子簇的Mulliken电荷布居和重叠布居,得出在类平面菱形的SiM(M=Li,Na,K,Be,Mg,Ca,B,Al)原子簇中,同一主族依
利用动力学代数方法,首先构造了CH分子的代数哈密顿量;然后利用自己编写的四原子分子的转振光谱的计算程序,计算了CH分子的高激发振动光谱,给出了CH分子代数哈密顿量中的代数参数,画出了∑和Π带的能级结构图.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1G方法,对SiC和SiC(m=4~14)团簇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iC和SiC(m=4~14)团簇的基态均为线状结构,Si原子倾向于在C链端部成键:对于SiC(x=0,-1)团族,m为奇数的SiC离子团簇比m为偶数的更为稳定,对于SiC团簇,在m≤11范围内,m等于偶数时团簇较稳定;而在12≤m≤14范围内,m=11的团簇
应用六种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锗氢体系GeH/GeH(n=1~5)的几何构型、热化学性质、离解能及电子亲合能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计算研究.对绝热电子亲合能(EA)、垂直电子亲合能(EA)和负离子的垂直电子解离能(VDE),以及Ge-H的第一离解能:D(HGe-H)、D(HGe-H)和D(HGe-H)进行了计算研究.在全电子的双ζ加极化加弥散函数基组(DZP++),经计算得出结论:BH
富勒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富勒烯中嵌入金属原子能给富勒烯材料带来很多特殊的功能;本文对最近合成出的ScN@C、ScN@C、ScN@C三种富勒烯用量子化学从头算的理论方法进行探讨,然后对比这三种体系电子结构的异同,得到其中Sc原子所适宜的碳笼环境,以求对其他碳笼包嵌金属体系的结构进行预测.
第一过渡金属MC在T群下的能隙很小,其最高占据轨道(HOMO)大部分都是未充满轨道,易于发生结构畸变,对于正离子TiC的轨道分析表明,其能隙值变大,而负离子的HOMO能量为正值,表明分子的稳定性下降,从整体上看,T对称性对MC在零价状态下不稳定,而正价离子则有可能存在.
采用DFT和HF对NO和CO在Pt,Pd和Rh上的桥式和线式吸附模型进行了计算,并在SDCI水平上对能量和键能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通过比较络合物的构型和电子结构,发现对桥式吸附的NO的活化作用(本文中活化作用均指金属对N—O,C—O成键的松弛作用)为Rh>Pt>Pd,因而Rh对NO在三效催化剂上桥式吸附的NO的催化还原中的解离步骤应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这与实验事实一致.同样,对桥式吸附
用从头算方法(MP2)及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以6-3G(D,P)、6-311G(d,p)、6-311+G(d,p)和6-311++G(d,p)为基组,研究了氧原子(P)与乙烯反应的三个反应通道:(1)CH+O→CHCHO+H,(2)CH+O→CH+HCO,(3)CH+O→CH+CO+H的的反应机理.两种计算方法预言了基本相同的反应途径.这三个通道的第一步都生成中间体CHCHO,各通道的
利用Gaussian-94计算程序中的B3LYP方法,在6-311+G(2d)基组下,对SiH、SiH、SiLi和SiNa原子簇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和频率计算.结果表明,Si原子簇中最稳定的具有D对称性的结构中,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三个Si原子确实具有剩余的成键能力,可以与3个H、Li、Na原子和6个H原子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还发现虽氢、锂、钠都属同一主族,但它们与Si原子簇中Si原子的键连方式不同,而且
利用MP2和CIS方法分别优化了模型配合物Au(i-mnt)(i-mnt=i-marononitriledithiolate)基态和激发态几何结构,以研究Au间弱吸引和i-mnt配体相互作用对体系光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在可见光区计算得到四条磷光发射光谱.最低能发射在692.7nm处,来源于AB→A跃迁,具有Au→i-mnt的电荷转移(MLCT)本质.而599.2nm(BA)和574.6nm(D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