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六盘山水源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季水量平衡与产流特征

来源 :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作为我国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重要水源地的宁夏六盘山区,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观测了2011年生长季(5月24日至10月20日)的水文过程,分析了水量平衡与产流特征.结果表明:2011生长季降水丰富,总降水量为724.3mm;华北落叶松林分冠层截留量(率)为124.9mm(17.25%),穿透雨量(率)为596.8mm(82.40%),树干干流量(率)为2.6mm(0.35%),二者合计所得林下降水量(率)为599.4mm(82.75%);枯落物层渗漏水量(率)为407.2 mm(56.22%);0-30 cm土层渗漏水量(率)为244.2mm(33.72%).华北落叶松林的生长季总蒸散为482.5mm,其分量及占降水比例分别为植被截持124.9mm(17.25%)、林木蒸腾204.5mm(28.23%)、林下蒸散153.1mm(21.14%)).各蒸散分量对总蒸散的贡献表现为林木蒸腾>林下蒸散>植被截持.2011年生长季水量平衡计算表明,该年生长季降水量可充分满足华北落叶松林蒸散耗水需要,林地产水量(0-30cm土层的净流出量)为178.3mm.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垃圾焚化炉底渣细粒料作为主要试验材料,并且将底渣细粒料通过#200号筛后,筛选出底渣细粒料中粒径小于75μm之粉料(俗稻水尾土)取代部分底渣细粒料并与水泥拌和,亲察是否可有效地改善砂浆试体的抗压、抗弯强度、及孔隙率,再造行室内透水性试验.试验共分成两组水泥含量,分别为250kg/m3及390kg/m3,并且添加不同比例之水尾土取代水泥及底渣细粒料,取代比例分别为0%、5%、10%、15%
宁夏火电项目建设迅速,但由于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如果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则极易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在宁夏火电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本文仅在扰动面积、土石方平衡、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这五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希望为同类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借鉴。
为研究弃渣场治理前后土壤的渗透性及贮水特征,以自然裸坡为对照,分别对采取拦挡植被恢复措施和未采取拦挡植被措施的弃渣场坡面土壤的入渗与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弃渣场坡面采取拦挡及植被恢复措施后土壤的饱和贮水量、最大滞留贮水量、最大吸持贮水量分别是未采取拦挡及植被恢复措施的1.18、1.53和1.04倍,土壤的初始入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分别是1.3倍、1.28倍、1.29倍和1
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对宁武县采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被群落的31个常见种和优势种进行种间关系和生态种组的研究,结果表明:(1)Fisher精确检验共有呈正关联种对的有139对,呈负关联的种对有357对,Spearman秩相关呈分析正关联种对的有130对,呈负关联的种对有335对;(2)Fisher精确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Spearman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SOC)有重要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喀斯特峡谷裸地(BL)、草丛(GL)、灌木林(SL)和乔木林(WL)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风干性团聚体,BL,GL,SL和WL均以>5rm团聚体为主,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对于水稳性团聚体而言则以<0.25mm的团聚体为主
根据2011~2014年4-10月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收集降水样品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季节大气降水线,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水汽来源差异.结果表明,降水的δD和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降水的δD和δ18O值较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4-10月及秋季降水δD和δ18O与降水量存在负相关关系,4-10月降
通过对北京灵山亚高山草甸区内的植物群落调查,计算分析自然坡面和侵蚀沟道两种立地类型上的植物群落特征差异,为侵蚀沟道植被人工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均表现为:侵蚀沟道<自然坡面,而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表现为:侵蚀沟道>自然坡面;(2)侵蚀沟道与自然坡面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8837,β多样性指数为0.1783,表
对汾河上游地区坡耕地种土豆和土豆+莜麦缓冲带后坡面径流量、径流中氮形态、浓度、含量以及与降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径流量(Q)Q对照>Q试验,土豆地布设莜麦缓冲带对径流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2)径流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指数关系,R2在0.83~0.97之间;3)径流中各形态氮浓度均表现对照小区大于试验小区.均值分别为:NO3-N为10.33mg/L和9.34mg/L,TN为31.54mg/
地处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甘肃庆阳水资源缺乏,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雨水集蓄利用是觖决农田灌溉和边远山区人畜用水的主要途径,修建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雨水集蓄高效利用技术是黄土高塬沟壑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利用徐涵秋提出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区域生态变化评估,可以及时、快速地获取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以赣榆为研究区,选取1994年的Landsat TM5影像和2014年的Landsat8影像,分别提取绿度、湿度、热度、干度4个生态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客观地评估研究区域20a间的生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赣榆区遥感生态指数从1994年的0.577上升到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