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民丰县、于田县精确扶贫调查研究--以脱嵌与再嵌入为视阈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南疆“贫困群体”的精确扶贫与脱贫成为重点、难点.笔者以和田地区民丰县、于田县13个贫困村及“贫困群体”为调研对象,发现在扶贫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贫困群体”呈现出脱嵌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镜像.必须克服“贫困群体”脱嵌式扶贫体系导致的困境,为下一步的再嵌入提供可能,从而使“贫困群体”能真正成为反贫困的主体,享受扶贫的实惠和发展,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其他文献
藏传佛教寺院自创建之日起,便与所在社区产生互动,两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供施关系.但在政教合一制下,这一关系意味着互动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改革开放以后,藏族社会呈现出宗教世俗化和社区现代化的双重趋势,供施关系的政教、经济和文化根基也随之发生动摇.在此背景下,文章引入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将寺院和社区看作是藏族社会系统中的一对共生单元,通过对甘青藏区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寺院及其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比较
经过长期的征战,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建立起横跨欧亚、空前广袤的世界大帝国.成吉思汗的四位嫡子受封为西道诸王,各领疆土,统御部众.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四大汗国.对于元朝与四大汗国之间的关系,学界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元朝与四大汗国之间的使臣往来,尚未见有专门的研究.本文拟以使臣为视角,对这种特殊关系下的政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往作一番新的考察.
民国初年,康藏地区爆发数起较大政治事件,其中尤以诺那事件影响深远.以往“诺那事件”相关研究强调人物事件考据式研究.本篇论文注重探讨人物/事件背后的社会结构延续性及其文化推动力量.“诺那事件”展现出民国初期国家、地方社会在国族整合/边疆治理与神圣权力/社会隐喻之间的结构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康区社会政治呈现出周期性的征讨/反叛、暴力/协商等对立统一关系.康区历史英雄人物呈现出“并接能动性”的多重身
对少数民族家族进行研究,是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界目前对少数民族家族的研究与对汉族家族的研究并无太多差异.少数民族家族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单纯用汉族家族研究的理论对其研究显然是不够的.本文以唃厮啰家族为例提出了对少数民族家族研究的理论构建与思考,希望引起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家族研究的理论关注.
松巴·益西班觉为佑宁寺堪布活佛,他一生为藏蒙历史文化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很多努力.他的名字在不同的史料中记载不一,多达十几种写法.本文根据他的两部《自传》,围绕其出生时间、出生地等对他本人做了一些了解性的阐述,并以《松巴医著集》为主,着重介绍了松巴·益西班觉为后世留下的五部藏蒙医学著作,他对藏药制剂、药物辨识、药物异名、药物功效、治疗实践等做了言简意赅的论述,对一些寒热病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次在蒙古
生计比职业、收入有更丰富的内涵.然而,在研究移民户的生计重建时,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层面理解,较少关注移民户的社区构建和文化属性.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移民户中汉、蒙、回三个民族的搬迁与生计重建过程,研究认为民族文化决定了各民族不同的社区构建、生计方式,体现为不同的生计重建模式.此外,移民户的搬迁自愿性、搬迁后所拥有的资本、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共同决定着生计重建
金甲邑村缺失了传统中用以维系社会秩序的制度性组织,但却历经40年的铅锌矿开发而依然保持有序运行,其根源就在于村落以一种区别于社会实体组织路径的方式来实现村民之间的关联,他们以办事场合的人情交换作为社会性,在“相欠相还”的原则下透过礼金、“闲”和帮忙的交换实现彼此的连结,从而不断维系和强化“同村人”这个关系类型.借助对“同村人”这一具有特殊意义之关系类型的保护,使得村落秩序的实现得以可能;且“同村人
在发展主义的大潮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景之下,在政府的“鼓励与诱导”下,双海子裕固人转牧为农,从草场放牧入转入耕地种田.栖居在明花,从最初“自然地栖居”(老家莲花),到“被栖居”(移民搬迁),再到最后立足于双海子村,双海子裕固人经历了环境、生活世界的变动,经历了身份的转换,经历了生计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变迁”.在这所有的“变”中,双海子人实现新家园的重建,经历了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全面整体的系统工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是“人”与“物”相结合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要突破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发展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建设道路,使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各民族地区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文化传统,民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
壮族代耕菜农是身份与职业都较为特殊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海口壮族代耕农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其“离乡不离土”的他乡代耕模式,既体现输出地生计方式的延续,也彰显菜农他乡生活的新探索.城市边缘的居住空间和谋生技能,使海口壮族代耕菜农不仅面临对城市陌生生活的融入,而且面临对他乡农业耕作模式的适应.具体而言,壮族代耕菜农他乡的经济适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新空间环境下身体和生理的适应;二是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