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巴·益西班觉及其对藏蒙医学的贡献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kf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巴·益西班觉为佑宁寺堪布活佛,他一生为藏蒙历史文化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很多努力.他的名字在不同的史料中记载不一,多达十几种写法.本文根据他的两部《自传》,围绕其出生时间、出生地等对他本人做了一些了解性的阐述,并以《松巴医著集》为主,着重介绍了松巴·益西班觉为后世留下的五部藏蒙医学著作,他对藏药制剂、药物辨识、药物异名、药物功效、治疗实践等做了言简意赅的论述,对一些寒热病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次在蒙古地区实践了藏医临床,丰富和发展了藏蒙医学理论.
其他文献
旅游化生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大理白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生存模式选择及困境剖析着手,基于原真性理论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模式体系,并提出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路径.
阿克曼巴丹巴尖措既是出家为僧的修行者,也是藏医药技术与文化的传承者.他继承了老师旦考的藏医传统,创办了卡加曼藏药开发有限公司,为民族和地区藏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在对阿克曼巴丹巴尖措访谈的基础上,以行医与制药为主线从纵向上了梳理了一位藏医的基本成长历程,试图探索其医德的养成过程,为藏医医德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田野个案.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被学界称为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建设模式.自2003年广西启动生态博物馆建设工作以来,每个生态博物馆根据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产业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建设和改革.作者总结自身跟随“文化记忆工程”开展与进化的现实经验,阐述了“文化记忆工程”先后经历的发展重心与阶段特征,分析了“文化记忆工程”的发展背景和条件,对“文化记忆工程”的功能作出评估.“
本文主要对丹津班珠尔的旅程做整体考察,关注他对内地的观感,分析一个西藏贵族眼中的内地见闻,提供一幅18世纪西藏人对内地自然与人文景观及社会万象的一种域外观察,以期再现一个拥有西藏背景书的世俗贵族如何看待自己的内地之行。
荷兰人初抵台湾时发现大员附近原住民的社会组织与政治制度尚处于原始状态。荷兰人因人手不足,对台湾原住民实行以番制番的策略,除了定期召集村社的头人或长老参加地方会议外,还从他们中间择取性情温驯,在社民中威望较高,影响力较大者,作为东印度公司派驻村社的代理人,代表公司管辖村社。
第一次金川战争之时,出于军事需要清朝下令采录“番子”人名、地名,并以清字、唐古特字和汉字三体合璧形式缮写造册.根据档案内容,推知在战争期间,清朝非但没有在四川督府设置相关译员职位,即使是军事前线,也同样没有相关职缺.一直到第二次金川战争前的乾隆二十八年,始将给四川督府设置笔帖式衔唐古特文译员职缺作为定制.通过将《清汉对音字式》和留存至今的档案所载之“番字”人名地名名录对比,结合《同文韵统》编纂经过
藏传佛教寺院自创建之日起,便与所在社区产生互动,两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供施关系.但在政教合一制下,这一关系意味着互动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改革开放以后,藏族社会呈现出宗教世俗化和社区现代化的双重趋势,供施关系的政教、经济和文化根基也随之发生动摇.在此背景下,文章引入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将寺院和社区看作是藏族社会系统中的一对共生单元,通过对甘青藏区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寺院及其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比较
经过长期的征战,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建立起横跨欧亚、空前广袤的世界大帝国.成吉思汗的四位嫡子受封为西道诸王,各领疆土,统御部众.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四大汗国.对于元朝与四大汗国之间的关系,学界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元朝与四大汗国之间的使臣往来,尚未见有专门的研究.本文拟以使臣为视角,对这种特殊关系下的政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往作一番新的考察.
民国初年,康藏地区爆发数起较大政治事件,其中尤以诺那事件影响深远.以往“诺那事件”相关研究强调人物事件考据式研究.本篇论文注重探讨人物/事件背后的社会结构延续性及其文化推动力量.“诺那事件”展现出民国初期国家、地方社会在国族整合/边疆治理与神圣权力/社会隐喻之间的结构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康区社会政治呈现出周期性的征讨/反叛、暴力/协商等对立统一关系.康区历史英雄人物呈现出“并接能动性”的多重身
对少数民族家族进行研究,是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界目前对少数民族家族的研究与对汉族家族的研究并无太多差异.少数民族家族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单纯用汉族家族研究的理论对其研究显然是不够的.本文以唃厮啰家族为例提出了对少数民族家族研究的理论构建与思考,希望引起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家族研究的理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