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aN MMIC的60GHz宽带高增益微带天线设计

来源 :2015年全国天线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GaN MMIC工艺,分别提出了缝隙耦合寄生贴片和微带线耦合寄生贴片的方法,来同时改善60GHz微带贴片天线带宽和增益.另外,提出小尺寸的加载U型槽和短路支节的微带贴片天线单元,并将其与低损耗的串馈网络结合,设计了高性能的2×4的串馈微带天线阵列.该阵列的10-dB阻抗带宽为10.5%,在59.5GHz获得最大增益,为7.3dBi.与同样面积的并馈天线阵列相比,增益提高了1.4dB.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一个宽带2×2圆极化阵列.在本设计中,宽带圆极化不但在采用三维弯曲探针馈电的天线单元阵子得以实现,而且在采用旋转馈电技术的阵列中得以增强.由此,该2×2阵列实现了超过20%的阻抗带宽(反射系数≤-15dB)和轴比带宽(轴比≤3dB),同时实验最高增益达到11.5dBi.本天线阵列可应用于Ku波段卫星通信,具有易制作和直接嵌入电路的特点.
便携式射频识别(RFID)标签读写器往往存在小型化与天线尺寸过大的矛盾,尤其是超高频小型标签读写器,矛盾更为突出.本文基于对天线辐射枝节的加载与变形,提出一种应用于便携式小型超高频标签RFID读写器的小型化平面倒F天线设计.经优化设计后的天线在电压驻波比(VSWR)<2时的工作频段为905MHz-925MHz,回波损耗<-10dB,平面尺寸为40mm×40mm,具有尺寸小,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设计了一种可用于WLAN/WiMax频段的小型化三频天线.该天线采用非对称共面带线(ACS,AsymmetricCoplanar Strip)馈电,通过在介质板的同一侧加载具有特殊结构的贴片,使得天线具有三个频段工作的特性.天线整体尺寸只有0.23λ×0.13λ(λ为谐振频率在2.45GHz时的自由空间波长),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同时,三个工作频段的相对带宽分别为2.1%、22.8%和19.1%,
本文提出了一种紧凑型内置多频段的4G LTE手机天线,整个天线是印刷在介电常数为4.4的FR-4介质基座上,通过仿真实验表明,该天线有两个大的工作频段分别为:821~1210MHz和1590~3220MHz,涵盖了LTE/GSM/UMTS等多个系统工作的频段,适用于现在的多系统手机.
为了避免诸如WiMAX和WLAN等窄带通信系统对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干扰,提出了一种紧凑的组合陷波结构的超宽带缝隙天线.该天线采用多边形缝隙作为辐射单元,由背面的渐变T形微带线馈电,通过在宽缝中加入一对寄生单元和地板上开的四臂螺旋槽的组合陷波结构来实现双频陷波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VSWR<2的带宽覆盖2.67~12.3GHz,在3.3~3.8GHz和5.150~5.825GHz的频段内实现了良好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单层微带贴片天线阵,辐射单元采用背腔式贴片天线,单元之间由并馈网络合成,保证了天线宽带特性.设计加工的X波段小阵实现了接近20%的阻抗带宽,在15%的带宽内具有良好的辐射方向图特性.
本文设计了一个无源超高频抗金属圆极化的RFID(射频识别)标签天线,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内嵌入式的微带线耦合馈电方式,与使用的Monza4标签芯片的阻抗达到了很好的共轭匹配效果,并且几乎能够覆盖超高频RFID系统的整个工作频段从869MHz到966MHz,在芯片的工作频率915MHz时的回波损耗为-49dB,仿真得到的3dB圆极化轴比带宽达到28MHz从900MHz到928MHz,具有很好的圆极化特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覆盖收发频段并具有良好的圆极化特性的高增益微带阵列天线.天线收发频段的中心频点分别为f1和f2.天线单元采用双H槽耦合馈电的形式,这种结构具有较宽的频带,并且有良好的交叉极化性能.天线阵列由4个单元通过依次旋转90度形成一个2×2的阵列.本文给出了两种形式的馈电网络:串联馈电和并联馈电.仿真的结果表明:两种馈电网络的阵列天线在收发频段都具有良好的左旋圆极化性能,在收发频段的增益大于1
采用对称平衡的弯曲微带行波绕线方式,研究开发了一款大尺寸的UHF频段RFID近场读写器天线.仿真及实测结果表明:该天线具有大尺寸范围内磁场分布均匀、无阅读死角的特点,可以满足智慧门店、智能货架及书架等物联网大尺寸应用场景使用要求.
本文设计了一个由两个单元组成的、工作于2.4GHz、高隔离度、具有辐射模式分集特性的MIMO天线.该MIMO天线系统中,两个天线具有简单的结构,公共接地板上分别加载了开口缝隙环和CSRR(Complementary Split RingResonator)结构,工作频点的端口隔离度达到-20.24dB.并且文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提高隔离度采用的相关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