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个国际人权公约与缔约国宪法的关系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y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在分析国际人权公约性质的基础之上,认为虽然目前国际人权公约中所规定的普遍人权,对于人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普遍人权的保护受到普遍人权所赖以存在的人权法性质的限制,所以,在缔约国批准了国际人权公约之后,国际人权公约只能通过缔约国的宪法机制来对缔约国的人权保护产生影响。所以,正确地处理国际人权公约与缔约国宪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国际人权公约中所确立的普遍人权与缔约国宪法所规定的宪法权利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从保护人权的角度出发,缔约国为了有效地履行国际人权公约下的义务,应当尽量采取措施来使国际人权公约中所确立的普遍人权转化为国内宪法中所规定的宪法权利,由此来保证国际人权公约在缔约国国内法得到有效地实施。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要求。基于是此,本文介绍了农民工制度的演变与农民工的基本特征,最后论述了农民工维权的可行路径。
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日趋显现。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通道。大学生参与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鼓励他们赴西部锻炼成长。政府各部门也应采取相应措施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达到西部开发目标和大学生成才的双重目标。
本文简述了法典、法律体系、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概念界定问题,回顾性分析了法典在中国古代应用情况,最近探讨了现代法典与中国社会基础的关系。
法律体系交往是法律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常见并且非常关键的环节,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法律体系交往是主体之间的意义交往在法律视域中的延伸,属于主体交往对话的一种类型。本文首先对对话概念进行了一般分析,指出对话形成的前提是同一对象不同意义理解的存在,以及不同意义理解能够形成交往的客观条件的存在。并指出客观的对话条件也是对话实际生成的前提。进而,本文对法律体系交往的概念进行分析,指出,法律体系交往是对话概念
据本次“法律体系研讨会”的相关人士介绍,当前中国的法学界正围绕宪法与民法的关系(以下称“宪法·民法关系”或“宪法· 民法关系问题”)展开着激烈的讨论,这个问题也会是本次研讨会议论的焦点之一。
《中国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编》是中国民法典分则的重要部分,担负着民事权利的保护和对侵权行为予以制裁的职责。在制定《中国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编》中,应当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关于侵权责任法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问题;采用埃塞俄比亚侵权法模式规定侵权行为一般条款;确立最为实用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全面规定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应当规定侵权责任形态体系以及具体侵权责任规则;全面规定侵权行为的不同类型;侵权责任法
本文介绍了社会法的产生与界定、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法律责任,分析了社会法与相邻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简述了我国社会法的发展情况。
本文介绍了司法证明制度的历史沿革、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认识以及中国大陆地区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并对证人出庭的重要性,证人不出庭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我国证人出庭问题的具体方案。最后还就口供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物证据制度以及司法鉴定制度的研究问题进行了论述。
中国婚姻法“回归民法”论说旨在以民法典的体系化和权利法理论推动婚姻法的改革,实质在于推进婚姻家庭领域的私法自治。然而,由此产生的诸多理论冲突以及立法司法困境说明,婚姻法“回归民法”不仅无助于消除法律制度的冲突、增进婚姻法原理的理解掌握,反加剧了婚姻法与民法法律制度与理论的冲突、理解的混乱和执行上的困难。婚姻家庭作为初级关系的典型伦理实体,与作为次级关系的一般社会关系存在根本差异,适用迥异于民法的一
财政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学界对财政法的公私法属性、部门法地位、财政法律体系构成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争论,本文重点分析这些争论问题,得出财政法是公私融合法,财政法属于与居于基本部门法地位的经济法密切联系的派生的、组合性的法律部门等观点,并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构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为核心的财政法律体系等立法建议,对于丰富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理论以及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