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实际起搏频率

来源 :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w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搏器的基本起搏频率包括下限频率、最大传感器频率和上限跟踪频率.下限频率是起搏器最基本的程控参数,出厂时常默认为60次/分.最大传感器频率指传感器驱动的最大房室频率或心室率;此外,双或三腔起搏器具有上限跟踪频率,或称为最大跟踪频率,指起搏器的心房通道感知P波后触发心室起搏的最大频率,在此频率以下,起搏器心室通道保持1∶1的跟踪;心房率超过上限跟踪频率后,起搏器转换为非1∶1跟踪,避免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时发生较快的心室起搏.随着起搏器现代功能的日益增多,起搏器的实际起搏频率可能和基本起搏频率无关,而是由于起搏器的特殊功能发挥作用所致,这些特殊功能包括滞后频率,休息频率,夜间频率,抗频率骤降功能,心房颤动抑制功能,起搏器自动测阈值,起搏器对室性早搏的反应,非竞争性心房起搏等.起搏器生产厂家不同、型号不同或程控参数不同均可影响实际起搏频率的变化,在分析起搏心电图时有时并无起搏参数,但根据起搏器的实际起搏频率、对心律失常的反应等可推断起搏器的生产厂家,型号或程控参数等,因此正确认识起搏器的实际起搏频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介孔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拥有诸多优良性能,如粒径和孔径可调,易于表面修饰,生物相容性良好等,这使得其作为药物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为提高MSN药物释放系统的靶向性,并使其在肿瘤部位异于正常部位的微环境下进行响应性释放,在MSN表面修饰智能型"门禁"和靶向分子是MSN药物载体的研究热点。
目的:以传统CPC支架材料为对照,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微纳CPC/MBG支架材料及负载BMP-2的CPC/MBG支架材料促进兔桡骨长段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体外细胞学实验模拟材料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诱导分化环境,通过采用细胞活性检测、细胞贴附观察、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分化相关基因qPCR检测及矿化染色等检测方法对材料与BMSCs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观察;体内动物学实验通过建立新两兰大
目的:本研究欲将用于MR成像的活性元素与化学抗癌药物分子装载到一个纳米体系中,形成诊疗一体化平台.即将钆(Gd)离子螯合剂DOTA-NHS,叶酸(FA)靶向的聚乙二醇(PEG)先修饰在第五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G5.NH2)上,然后载入Gd,最后以此作为载体包裹抗癌药物阿霉素(DOX),用于癌细胞的MR成像及化学治疗.
目的:由于介孔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易于表面修饰等优点,使得其在药物释放领域尤其是作为抗癌药物载体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鉴于肿瘤组织的pH比正常组织稍低,且肿瘤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较高,构建具有刺激响应性的药物释放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并提高其效率。基于此,本文旨在对介孔硅进行表面修饰,以构建一种具
The liver has been shown to be a primary target organ for SiO2 nanoparticles (NPs) in vivo, and it may be highly susceptible to damage by these NPs.However, until now,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potenti
正常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冲动以辐射状的方式先后激动右心房、房间隔及左心房,随之依次向下通过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系统扩布到心室.如果起源于心室的激动逆行向上传导激动心房,则发生了室房逆传(retrograde ventriculoatrial conduction,retrograde VA conduction)现象.随着心电学及心电生理技术的发展,房室前传早已被广泛研究.1913
特发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RVOT)或左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LVOT),而少数室早起源于左室最高位,即左室出口部外侧部位,距离冠状动脉较近且部分区域表面覆盖厚脂肪组织,称为心脏summit区.该区域位于左室出口部外侧,距冠状动脉较近,且部分位置表面覆盖厚脂肪层,此处室早的消融不仅风险大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显著改善心脏性猝死(SCD)一级与二级预防人群的生存率.传统的经静脉ICD(transvenous ICD,T-ICD)的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脉冲发生器埋藏于皮下.近年一种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均位于皮下的全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可以避免传统ICD的血管及电极等并发症.2012年9月,S-ICD获FDA批准上市,目前其已成为I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在脑卒中的患者中,15%是由房颤所致.然而,许多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是阵发性、无症状的,因此临床漏诊率很高.植入性器械(起搏器、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临床应用,为无症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便利条件.已有研究发现,植入性器械所探查到的无症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可进展到房颤,明显增加临床房颤的危险,也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和全
Q-T间期在临床心电学上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其测定是自QRS波开始至T波终结时的间期,反映了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程(图5-6-1).患者出现任何影响心室肌除极与复极的因素都能引起Q-T间期的改变.由于心肌除极时间很短而复极时间较长,因此,Q-T间期长短主要取决于心室肌复极时间.Q-T间期随心率的减慢而延长,目前最常用的是根据Bazett公式计算得到的Q-Tc来代表已根据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