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北京地区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结构飞机联合探测研究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北京、山西和河北三省飞机在环北京地区探测的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结构特征资料,结合卫星等宏观观测,分析了环北京地区积层混合云系空间云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冷锋云系前部,云内部微物理参数空间分布不均匀,2700m以上较大,垂直方向云粒子浓度和直径呈正相关关系,云滴粒子浓度在10-3~104cm-3,浓度最大值和最小值间差7个量级,大滴粒子浓度在10-6~101cm-3,差7个量级,降水粒子浓度在10-7~10-1cm-3,差6个量级,水平方向云粒子浓度和直径分布不均匀,呈反相关关系.冷锋云系中部,云微物理参数垂直分布不均匀,在2500~3600m和4000m以上高度层出现云粒子峰值,且云粒子浓度和直径呈反相关关系,云滴粒子浓度在10-3~103cm-3,浓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差6个量级,大滴粒子浓度在10-5~102cm-3,差7个量级,降水粒子浓度在10-6~10-1cm-3,差5个量级,水平方向云粒子分布不均匀,云粒子浓度和直径呈反相关关系.冷锋云系前部,4800m高度谱型为单峰谱,中间略有起伏,峰值在小滴端,4200m高度谱型多峰分布,峰值在小滴端和50μm处,3600m高度谱型为双峰谱,峰值在小滴端.云降水粒子谱三高度层谱型差异不大,4800m高度谱型为单调递减谱,峰值在小粒子端(≤100μm),4200m和3600m高度谱型相似,为双峰谱,峰值分别在≤100μm和230μm处.降水粒子谱三高度层谱型相似,都为单峰谱,峰值相差不大.冷锋云系中部,三高度层谱型差异较大,4800m高度谱型为单峰谱,峰值在小滴端,4200m高度谱型为单峰谱,峰值在15μm处,3600m高度谱型为双峰谱,峰值分别在7μm和30μm处.云降水粒子谱三高度层谱型差异不大,4800m高度谱型为单调递减谱,峰值在小粒子端(≤100μm),4200m和3600m高度谱型相似,为双峰谱,峰值分别在≤100μm和200μm处.降水粒子谱三高度层谱型相似,都为单峰谱,峰值相差不大.
其他文献
本文使用FNL资料分析我国华北地区的2010年1月2~3日一次冬季降雪过程的大尺度背景场特征,此次降雪过程中,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水量突破了1951年以来的降雪极值,北京城区平均日降雪量为11mm,达到暴雪级别.深入分析其物理结构过程中,使用WRF模式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的降雪量、降雪落区以及持续时间都与实际观测较一致.在模拟结果可信的基础上,对引发此次暴雪的低涡的涡度收支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利用AMSU-B微波亮温资料和GOES-9光学遥感资料对强对流云团进行检测识别,尝试了AMSU-B两窗区通道亮温检测、三水汽通道间亮温差检测,GOES-9红外亮温阈值检测、水汽和红外通道间亮温差检测、红外和水汽通道亮温多光谱逐个修改聚类等方法对强对流云团进行检测识别,通过2004年6月16日一个个例,比较各种方法的检测识别结果,分析各种识别技术的特点,同时采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叠加,对检测方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4月13日和6月13日出现在厦门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平流侵入对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起主要触发作用.θse的倾斜锋区容易出现涡度的倾斜发展,使得对流层中层存在大量的潜热释放,同时有利于中层位涡的下传,从而对强对流区低空涡度的发展和维持起了重要贡献,有利于雷暴的发展和维持.伴随冰雹发生的情况下,存在上干的下暖湿的垂直分布结构.而无
2008年10月26日晚、10月27日凌晨,夏延ⅢA飞机搭载PMS系列探头在成都上空连续实施了2架次云物理探测.从第1架次开始到第2架次完成后的3h中,成都市地面逐小时面雨量为0.3mm、0.3mm、0.3mm、0.3mm、0.1mm、0.3mm、0.2mm、0.3mm.第1架次在4200m高度附近平飞,记作A位置;在6000m高度附近平飞,记作B位置;在4800m高度附近平飞,记作C位置.第2架
利用2008年10月19日在石家庄和保定市进行的一次晴空飞机探测资料,初步分析了石家庄和保定市气溶胶粒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和谱分布特征,对两市的气溶胶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和保定市在600米和3900米高度处气溶胶数浓度相差不大,600米高度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都比较高,超过1400个/cm3,这是因为气溶胶粒子主要是来源于地面,随着高度的增加粒子数浓度都有减少的趋势,在高空3900
采用沉淀法在常温常压下制备了纳米碘化银粒子,对制备的试剂含量(硝酸银浓度、碘化钾浓度、络合剂浓度及分散剂浓度等)及工艺条件对纳米碘化银粒子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纳米粒子的微观形貌及相结构.结果表明:纳米碘化银粒子成球形,粒径均匀可控,无明显团聚现象,不同工艺条件下获得的碘化银粒径不同,最大粒径范围在80~90nm,最小粒径范围在30~40nm,因为碘化银具有
2004年8~9月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MeasuringSystem,简称PMS)对我国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三次锋面云系进行了探测,本文分析了这三次降水性层积云中各种粒子的垂直、水平结构和谱分布.研究结果表明,8月12日和9月14日架次的上升飞行探测在云系发展阶段,8月15日则在云系发展后期至消散阶段,三次降水云系基本是锋面云系控制下的层积混合云系,云系内有分层,云底高度基本低于30
2007年冬季南京出现了连续14天的雾霾过程,雾阶段共有6次,通过外场试验获得了的大气气溶胶和雾滴尺度谱分布同步观测资料,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4个不同阶段,其中湿霾为非水的已吸湿气溶胶粒子造成水平能见度2μm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3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5μm、13μm及21.5μm处分
利用南昌多普勒雷达资料,采用统计计算与对比的方法,选取江西省2007-2008两年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记录中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覆盖范围内的621个人工增雨作业样本,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江西省人工增雨作业天气的底层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天气雷达参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作业条件判别方程.
在辽宁省人工增雨试验区(40.76°-43.3°N,121.91°-125.4°E)范围内选取沈阳、彰武、开原、本溪、营口5站,它们较均匀地分布在辽宁省人工增雨试验区内.降水资料年代选用1961-2008年5、6、7、8、9月人工增雨作业季节的日降水资料,从48年的降水资料中选出5-9各月中最大连续降水量作为基础,以5站的平均值作为增雨试验区的研究对象.本文采用一元线性趋势估计和小波变换对辽宁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