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理性书写:清代后中国文学的史学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ce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史定位应该是在现代文学的内部再去划分民国时期文学,和共和国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不同的是,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内都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放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主义的努力,以多样主义或归纳主义的心态面对历史.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1912年为各种争论的最大公约数,各种起点事件均看着是与起点联系的相关事件.先锋与常态的理论发现为一体两翼的成立找到理论依据.民国机制与民国文学机制拓展了民国文学的研究思路,但本身却是可商之论.民国文学研究的最紧迫事情是《民国文学大辞典》的编撰.
其他文献
明清两代古文和八股文始终紧密纠结在一起,陈柱《中国散文史》以"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来概括明清散文的总体特征,他说:"故明清两代,实可谓为以八股为文化之时代焉.此时代之古文,实受八股之影响不少;盖无人不浸淫渐渍于八股之中,自不能不深受其陶化也."本文分析了清初对时文与古文关系的反思、时文与古文关系的倾斜以及时文与古文的沟通。自明初始,时文与古文的关系一直偏向于时文方向,古文创作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古文思想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趋于统一,唐宋八家之文成为人们晋遍学习宗尚的对象,而在八家之中,欧阳修的古文受到了特别的推崇与钟爱,被许多文人奉为楷模,风靡一时,乃至出现“知欧阳,不知昌黎”、知欧阳,不知司马”的现象。这种对欧文的极端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欧文亦步亦趋的攀拟效仿,给当时的古文创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有人对此作出了批评,但却不免矫枉过正,乃至将今文之弊完全归咎于欧阳修,认为他的古文全无古意
瞿鸿(机)曾是清代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因其文集迄今尚未整理出来,恐多数人于其人其文尚感陌生.近年间,湖南在陆续出版《湖湘文库》,因担任《瞿鸿(机)集》的整理任务,现谈论初步研究心得,并兼及古代某些散文文体的传承问题.本文主要简介了瞿鸿((机))生平和文学作品。瞿鸿(机)的散文现存数量不算很多,但所涵盖的文体范围却比较广,计有回忆录4篇,学术论文3篇,序跋20篇,寿序7篇,碑志11篇,记2篇,
在近代,文学与媒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体既是近代社会变革的结果,又是时代发展的驱动力.媒体成为了文化和文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进而生成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较之作为技术工具的大众媒体而言,媒体文化对近代文学所起的作用则更为突出,它实际上已成为近现代文学变革的一种重要推动力.
清末民初王国维的治学方法和学术内容等都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文学上,王国维对历来备受鄙视的词、小说和戏曲都有深人研究,其成果引领一时风气,开拓来者门径。然而,对于古代多被轻视的骈文,王国维尽管不时创作,在著作中也几次提到,但却没有从骈文学的角度对之考镜源流,反而用了最不具备文体意义的"骈语"来代指乾嘉以来已经流传的"骈文"。这不仅让"六代之骈语"名不正从而实不归,没有促进学术界对六代骈
王葆心(1869-1944)先生的《古文辞通义》,是一本研究古文之学的入门书.书中讲古文之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既探寻古文之"内律"而说其本体,又把握其"外象"而道其功用.其中《总术篇》说的都是前人研究古代散文的"总要之术"(即从宏观角度揭示文之为文的关键,或从某一角度人手论述文之为文的特点),所用方法和相关见解对厘定古文之学、改进古代散文研究方法,以至构建古代散文批评话语系统都有重要意义。
鲁迅小说《伤逝》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言人人殊.五四启蒙思潮中的"个性解放"不是回到自我具体性的"个人殊特之性"(鲁迅)的解放,而是作为意识形态纲领的自我神话,是以新的目标自我置换主体旧有目标自我的话语行为.五四启蒙运动塑造了人是自己本身的创造者这个形象.鲁迅敏锐地发现了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局限性,发现了"个性解放"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他的《伤逝》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自我神话"的痛切反思,为人们提供
文学社会学,侧重于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所谓文学的外部研究,一度名声不好.这主要是因为在极左年代,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脱离文学的审美属性,常被用来证明"左"的政治命题,强化文学的"战斗武器作用".文学经典的重读,实质是基于审美的经验而对于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的研究,是对于经典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社会历史现象的反思。换言之,它是透过历史的空间来反观那些产生过重要影响、而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的文学
沈从文的《边城》及其他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作品,表现的是古代性世界的"人生形式",一种用古代性的眼光来看待生活,把美和不幸当作人生必然性来对待的"优美人性".人们的解读和阐释,甚至沈从文的"美学眼光",却是在现代性世界中生产的,只能或只愿意看到生活中的"美",而把不幸当作一种可以被消除的人为因素来对待.种种关于《边城》的困惑与误解,均由此而生.《边城》虽然通过揭示全部由“纯洁的好人”及其“淳朴的
诗人卞之琳醉心于中西文化和诗学,以其慧心灵性,赤子痴情,再加磨炼忍耐,淘洗升华,终于苦功通神,每每能别出心裁,融欧化古,极暗示、象征之能事,精微而独特地表现了他那细腻矜持的情性,执著不渝的深情,灵妙超越的玄思,复杂微妙的体验,以及深厚悠长而又具生发性的中西文化的智慧积淀和诗学意蕴.也由他个人忧郁、迷茫的生存状态,感应性地表达了身处被现代性所侵蚀的衰落文明古国,敏感文化人的现代性感受及随之而来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