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鸿(机)散文论略兼及古代某些散文文体的传承问题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瞿鸿(机)曾是清代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因其文集迄今尚未整理出来,恐多数人于其人其文尚感陌生.近年间,湖南在陆续出版《湖湘文库》,因担任《瞿鸿(机)集》的整理任务,现谈论初步研究心得,并兼及古代某些散文文体的传承问题. 本文主要简介了瞿鸿((机))生平和文学作品。瞿鸿(机)的散文现存数量不算很多,但所涵盖的文体范围却比较广,计有回忆录4篇,学术论文3篇,序跋20篇,寿序7篇,碑志11篇,记2篇,书信23篇,另有《使豫使闽日记》一册。瞿鸿(机)的散文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史料价值,也有不少篇章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亦不乏写景的妙笔。 其次,分析了寿序、连珠体、古代散文文体的传承问题。寿序,可以提高庆生的文化品位,借鉴古代这种文体,既要强调实事求是,同时也要强调尽力把受贺者的善言美行、高尚品德发掘出来。这既可起到对受贺者的肯定和鞭策的作用,同时也可起到鼓励和教育他人的作用,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连珠体全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承载题材广泛、表达方式多样适用于手机短信的编写。
其他文献
《史记》中的《匈奴列传》虽被梁启超先生列为《史记》十大名篇之一,与《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比肩而。本文从书写的历史意识、叙事笔法等角度做进一步细致的分析.分析了《匈奴列传》书写的历史意识,历史叙事通过双时间线索的交叉存在并互为背景予以表现。春秋笔法波澜顿挫兼有情致摇曳之姿。
论题之引出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嘉靖八年(1529)举进士第一,江西吉水人.按黄宗羲《明儒学案》的地域划分,罗念庵乃"江右王学"后劲,梨洲"罗念庵之主静,此真阳明之的传"之论,影响至今.本文分析了“学凡三变。文亦因之”与唐顺之之关系,念庵文章观之心学视点。综念庵一生的为学经历,如何去欲根、情识、习气之牵绕,收敛提撕,证悟纯粹良知本体,始终是他毕生艰行苦志的目标。
好自然而乐于自适是中国文化的一贯传统,王士性可以说是其中别有钟情者之属,一生"青山绿水恣行游"(《赋得大江行》).当时全国分为两京(南直隶、北直隶)十三省.王士性到过除福建外的两京十二省,稍后的徐霞客可与之媲美.由于历史原因,王士性文名并不彰显,但王文多因真情至性的投人而堪称性情之文,又能以理驭情,情理结合,堪称完璧。作家描述名山大川,记叙自然风物,坦言山水萦怀与人生感悟,不以古人格套为自我束缚,
韦力先生《书楼寻踪》(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是傅璇琮和徐雁先生主编"书林清话库"中的一种,文字清雅,读后增添了许多藏书家和藏书楼古今变迁的知识.作者足履,主要在江浙,而以江苏(南京、苏州、常熟、镇江)为详,兼及湖南、广东、山东,明清及民初以来中国东部和南部的主要藏书楼大都进入作者的视野.
晚明文化人的藏书楼、斋轩的命名多能反映出一位藏书家、文学家的学养,有时还能见出他们的性情、兴致、趣味和个性.徐(火勃)(1570-1642),字惟起,一字兴公,闽县(今福建福州)人.《荔奴述》与《荔奴传》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前者是“述”,即记述、叙述,载述、记述与荔奴有关的事。《荔奴述》只记述荔奴的得名、品种、采摘烘焙、荔奴轩四件事,前三事为荔奴轩铺垫,只是客观叙述,荔奴轩一事才稍稍注人作者的情感。
明末著名学者沈际飞、钱谦益一再提醒世人注意,汤显祖除戏曲外,同时还是一位颇具成就的散文大家.汤显祖虽然以“四梦”名天下,但文章无疑属于大手笔。其文识高而思奇,情深而趣永,潇洒中见嵌崎之象,藻丽中显遒劲之骨,在明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在中晚明散文发展史上,汤显祖是从徐渭、李蛰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的创作实践不仅拓展了小品文的艺术空间,而且他那无所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崛起的以湖北公安人袁氏三兄弟(袁宗道,字伯修;袁宏道,字中郎;袁中道,字小修)为领袖的一个文学流派。作为三袁之长,袁宗道虽然没有两个弟弟声名显著,却是他最先在浓重的壁障中,以锐利的目光识出陈弊之所在,并以微弱之力与时俗对抗,提倡文学革新,开启了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阶段,做了名副其实的先锋角色。袁宗道的小品,可以说是他的文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袁宗道的创作就其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散
在中国寓言发展历史上,中西合璧的寓言创作之路的开辟者是福建宁化人李世熊.中国传统寓言与西欧传统寓言,在题材与手法上存在明显差别.中国古代传统寓言,在题材上以人物故事为主.西欧传统寓言则与中国不同。其莫基之作伊索寓言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拟人化手法描写动物生活,并用以影射社会生活。明末清初是西学东渐的时代。西方文学中最早传人中国的是寓言。李世熊著作丰富,《物感》是他的寓言作品集,他在《物感·蛙怖》
明清两代古文和八股文始终紧密纠结在一起,陈柱《中国散文史》以"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来概括明清散文的总体特征,他说:"故明清两代,实可谓为以八股为文化之时代焉.此时代之古文,实受八股之影响不少;盖无人不浸淫渐渍于八股之中,自不能不深受其陶化也."本文分析了清初对时文与古文关系的反思、时文与古文关系的倾斜以及时文与古文的沟通。自明初始,时文与古文的关系一直偏向于时文方向,古文创作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古文思想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趋于统一,唐宋八家之文成为人们晋遍学习宗尚的对象,而在八家之中,欧阳修的古文受到了特别的推崇与钟爱,被许多文人奉为楷模,风靡一时,乃至出现“知欧阳,不知昌黎”、知欧阳,不知司马”的现象。这种对欧文的极端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欧文亦步亦趋的攀拟效仿,给当时的古文创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有人对此作出了批评,但却不免矫枉过正,乃至将今文之弊完全归咎于欧阳修,认为他的古文全无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