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压平衡式盾构壁后注浆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第五届中日盾构隧道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盾构技术在我国地铁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能有效地控制地层沉降是其重要优点之一。壁后注浆作为主动控制地层沉降的重要工序正得到越来越多重视,一般通过控制注浆量和注浆压力这两个参数来控制壁后注浆,使得实际注入量往往达到理论注浆量的150%~200%。为什么远远超出了理论注浆量?目前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也没有注相应的理论依据。通常认为是由于姿态控制不当引起的超挖或者劈裂注浆引起的。论文从工程实例出发,从开挖面变形引起超挖、姿态控制不当超挖、注浆压力顶起等角度研究了对壁后注浆量的影响。认为开挖面变形引起的超挖量最大,能够达到理论超挖量的25%~66%,姿态控制和注浆压力分别达到13%左右,总的超挖率达到150%以上,与工程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其他文献
  成都地铁1号线试验段某区间盾构法隧道沿成都市交通主干道人民南路下穿行,隧道洞身地层为全断面砂卵石层,且沿线建(构)筑物众多,管线密集,埋深9~15m,盾构在该条件下的施工
  对盾构隧道设计中常用的衬砌内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对荷载结构模型中多种具体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类。以南京地铁2号线为背景,对几个典型断面,采用目前最为常用的三种计
  本文以上海长江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超长距离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工期短的特点,重点开展了高水压复杂地层条件下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隧道施工期抗浮稳
  通过选用素混凝土连续墙进行加固,并配以搅拌桩或单管旋喷桩,成功解决了富含水软弱地层中盾构出洞所遇到的难题,这对于泥水盾构还是土压盾构,在类似地质条件下端头加固具有指
  水下盾构在浅覆土和大断面情况下抗浮问题日益凸显,但现行规范未对抗浮设计做出明确的规定。本文从工法特点、地层渗透性和应力重分布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盾构隧道产生上浮
  本文结合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某标段区间隧道超浅覆土近距离上穿越运营地铁的成功施工案例,对穿越中存在的超浅覆土及近距离上穿的叠加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施工控制、压
  成都地铁2号线工程部分区间将穿越由黏性土、卵石、泥岩组成的具有膨胀性的覆盖层,该土层具有吸水膨胀软化,失水收缩开裂的特性,采用盾构法通过国内外实例不多,无完全成熟的
  采用激振函数模拟高速列车竖向振动荷载,采用Byrne孔压体变模型描述可液化地层的动力特性,运用二维弹塑性有限差分方法对狮子洋盾构隧道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
  土压平衡盾构在成都砂卵石地层掘进刀具的磨耗非常严重,须进行带压作业检查和更换刀具。针对砂卵石土夹透镜体砂层,土体松散,且地层富水,自稳能力差的特点,通过砂卵石地层进气
  土压平衡盾构隧道在富水砂性土地层施工时,由于其流塑性差、含水量高、渗透系数大,容易产生扰动液化或流砂,往往伴随较大的沉降。通过掺入添加剂可以改善砂土的流动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