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枪鱼围网自由鱼群捕获率影响因素的分析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枪鱼围网自由鱼群的捕获率同时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其进行量化分析。本研究基于中国金枪鱼围网船队科学观察员在中西太平洋海域收集的渔业与环境数据,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来确定对捕捞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显示投网时间、网具沉降速度和120m水深流速对自由鱼群的捕获成功率有显著影响,其中,120m水深流速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网具沉降速度和投网时间。通过分析和预测捕获成功率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知:捕获成功率较高的网次总是出现在水中能见度较低的时间段,例如凌晨或者黄昏时段;较快的网具沉降速度能够有效减少鱼群的逃逸从而提高捕获成功率;而120m深水层较快的流速会减缓网具沉降的速度,间接增加了网具下沉所需的用时,从而对鱼群的捕获成功率造成负面影响。这些结论与海上实践观察所得到的结果相符合,将有助于渔民在进行金枪鱼自由鱼群围捕作业时选择科学有效的捕捞策略和方法。
其他文献
根据向日葵黑茎病菌及其近似种的ITS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和1条特异性TaqMan-MGB探针,建立了向日葵黑茎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通过对反应体系的优化,确定了向日葵黑茎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最佳反应条件:引物终浓度为0.6 μM,探针终浓度为0.3 μM.
大豆镰孢根腐病是由多种镰孢菌引起的以导致根部和茎基部腐烂为主要症状的病害的通称。本研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CYP51C 为靶标基因,通过设计LAMP 特异性引物,建立直接从发病大豆植株上检测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并诊断大豆镰孢根腐病的LAMP 检测技术体系(CYP51C-Fc-
Life cycles and taxonomic treatments of two Aecidium species collected in Jilin Province,China were clarified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s,inoculation experiments an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白粉菌(powdery mildews)是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真菌的总称,是一种专性寄生植物病原真菌.2015 年9 月,作者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农业大学梓(Catalpa ovata G.Don)树上发现白粉病,发病率80-100%.
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Wei)可引起香蕉重要的叶部病害.对香蕉棒孢霉叶斑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适宜pH 为6~8.能有效利用各种碳源和氮源,适宜碳源为乳糖和甘露醇,麦芽糖、葡萄糖和蔗糖次之;蛋白胨为最佳氮源,硝酸钠、磷酸氢二铵和酵母菌粉次之,脲最差.
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黑穗病是甘蔗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以甘蔗鞭黑粉菌为材料,研究有性配合发生、双核菌丝体形成和侵染寄主中的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对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The genetic basis of natural variation in disease resistance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会议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在水体中是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基础,在决定水域生产性能上具有重要意义,与渔业生产十分密切关系。生态基也称为阿克蔓生物膜(AquaMats),是一种人工聚合物为材料,能够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生长载体,通过充分让生态基上的本土微生物群落发展,使微生物的种类和生物量达到最大化。本文对池塘养殖中铺设生态基在中后期对浮游植物
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对莆田后海垦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反季节高效生态养殖池叶绿素a、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蛤仔死亡率等进行了测定,采用Parsons TR和Takahashi M营养动态模型和Tait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对2个菲律宾蛤仔养殖池的养殖容量进行估算,扣除20%的日排水量导致的初级生产量损失,2种估算模型得到的养殖容量经校正后,分别为池1
在养殖池塘底泥中埋入培养基,可为底栖饵料生物提供养分,促进池塘中饵料生物繁殖和生长.本试验在大棚内面积为3m2的12个水泥池塘中投放不同量的培养基,观察底栖饵料生物的培育效果,探究表层底泥中磷的形态和含量的季节变化及磷与饵料生物的关系.结果 表明,投放培养基后,4个试验组中水蚯蚓的数量密度随着培养基投放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摇蚊幼虫的生物量表现为:处理组2>处理组1>处理组3>对照组,分别比对照组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