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再生与全球化

来源 :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1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在于,她的强大、广博的吸纳能力。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地往四方发展,吸收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融汇成统一中有多元因素的文化体系。在全球化领域下,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人回答说:中国文化强调“和”的精神。“和”者,“和为贵”,只有彼此互利才可能达到“和”的境界。归根到底来说,这还是以“自保”为出发点所发展出来的国际观。如果处处占人便宜,就会到处树敌,就谈不到“和”,当然也不可能自保了。资本主义大生产在西方的发展导致了极端型的向外扩张。中国现代化以后,大生产的规模可能远甚于西方。如果这种大生产能够达到与世界各国互利共存的境界,那就会改变近代世界史所走的道路,从而改变全球化的本质。这是中国文化对全球化所能提供的最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Many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plum varieties were studied with a infrared CO2 analyzer. Results showed that plums belong to light - loving specie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一、什么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研究,迄今在祖国大陆也有20年左右的历史了。但许多基本问题仍待厘清。例如我看过这样的“文化产业范畴表”: First, what is the cultural i
会议
  对中华文化的探讨,一般只重视学科本体的研究,而较少从教学与普及的角度出发。中华文化教学具体应怎样实施?其核心教材应怎样制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文化教学应如何因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中国的年轻人富有责任感,理性的爱国热情,独立的人格意识以及普遍的精英理想,他们正是三星力求影响的人群,通过和他们的沟通能为企业的服务和产品创新赋予新的灵感    网络上随处可见对于年轻人的争论,无论是已过而立之年的70后,还是饱受争议的80后,以及高调亮相的90后,他们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最近一项对中国零售市场的调查显示,20-35岁的“新贵一族”正在形成中国最具购买力的消费群体。因此在商家眼中,他
  本文介绍了《周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了用《周易》考量企业文化的发展,用《周易》文化规范企业行为等问题。
  笔者提出,“儒家生死学”源于“不安不忍”,介绍了各大宗教的终极关怀,认为“儒家生死学”的核心是对生命根源的追溯与祟敬,探讨了从“人伦孝悌”到“生生之德”的深化,再到“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对小鼠脾细胞DNA含量的影响李子蓉,韩苇,任冬青一般认为,电离辐射对机体细胞的DNA代谢可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哈成代谢抑制,分解代谢增强等.脾脏既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笔者提出,借助《易经》乾卦的名词,中国从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到1911年民国成立这七十年,可以称为“亢龙有悔”时期,从民国元年(1912)到1981年,可以称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