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论治慢性痛风的体会

来源 :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raUnA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风主要由于素体脾胃虚弱,加之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腻,痰浊内蕴,痰湿留滞关节导致,日久化热使急性痛风产生.慢性痛风以痛风石、肾脏病变为特征.痛风石以质软,边界清为特点,符合中医的痰生百病的理论.痰为病理产物.因此,在慢性痛风期,化痰散结法为其治法.慢性痛风治疗上辨证用药:慢性痛风初期体格强壮,正气足者使用五苓散加减,脾虚为主者合四君子汤加味,肾虚为主使用真武汤加味。常用药物有泽泻、土茯苓、浙贝、山慈菇、制胆南星、昆布、海藻、夏枯草、全蝎、蜈蚣、车前草、萆薜。关节痛甚者可加全蝎、蜈蚣以搜剔窜透,使浊去凝开,气通血和而经络通畅。目前,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急性痛风反复发作,提示医者在痛风的慢性期给予积极干预,且慢性痛风症状复杂,脾肾失调,痰邪顽固,在慢性痛风缓解期,化痰散结法、标本兼治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使用化痰散结法可使痛风石明显变软、缩小甚至消失。
其他文献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运用《内经》中提出的六经体系撰写出了《伤寒论》,为医学界做出巨大贡献.太阳是六经体系的其中之一,首先要明确太阳的含义.太阳生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膀胱腑、小肠腑以及其附属的生理物质、形骸、苗窍,及标本中气的从化与气化理论以及经气传输.固然太阳病位病变都是太阳腑与太阳经脉以及形骸、苗窍的病变。太阳腑是膀胱与小肠腑,小肠有病,则水谷不分,清浊难别。太阳经病主证主要是太阳伤寒
《金匮》作为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而且还充分体现着中医学术特质.如其燮理阴阳,不是单纯地治阴治阳,而是在论治中,认识到阴阳相互之间的关;而因为气与血之间相互影响,在治疗时治气从血分着手,治血分从气分入手;针对肝与脾的关系,尤其重视脾运,但脾运的前提又是肝木的柔顺,才能保证脾运的正常;又因为血水同源,论治不能把血水分开.血水同治不单是仲景在杂病论治中的重要治则之一,也是妇人病论治的重要治则.这
中医学认为:水湿、痰饮与瘀血作为临床常见的病因及病理产物,而津血同源,相互影响,两者常同时出现,故治疗上应"血水同治".在《金匮要略》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以及妇人病等篇章,把活血化瘀,养血行血、温阳行气等治法,与利水、化饮、祛痰等治法,依据血、水致病的偏重,灵活的结合在一起,将血水同治的思路广泛应用于水肿、瘾闭、黄疸、瘸痼、痈脓、血证以及妇产科疾病等诸多疾病的治疗中。血水同病的治疗思路对当今临床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是临床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立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共性病机,即湿热蕴结、寒热错杂兼脾虚血瘀,拟加味甘草泻心汤为基础方.再结合患者个性病机,辨证分型,确立脾胃湿热证、胃火上犯证、心火上炎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下陷证、阳虚寒湿证等六个主要证型,为临床提供明确有效的诊疗建议.
脾阴虚是客观存在的现今医家多注重脾阳受损,至今脾阴虚的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其实本条乃太阴脾阴不足证。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倍芍药成六两,《本草经疏》谓其能“收阴气”。临床上常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脾阴虚所致的经久不愈之腹痛。患者诊断为脾阴虚腹痛,则可用桂枝加芍药汤化裁治疗。若腹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都有论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在此,笔者对《金匮》中的白虎汤的应用进行介绍。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白虎加人参汤中的人参的功效则正如张锡纯所说的“实能于邪火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中盖有化合之妙也。”故该方在解热之时无忘益气养阴,体现了仲景的顾护中焦脾胃的整体思想。现代临床上常用该方治疗糖尿病及一些发热的病症,效果显著。这也与《金匮》运用该方治疗喝病及消渴有相对应之处
大承气汤为仲景所创峻下法代表方剂,由于其泻下之力峻猛,运用得当疗效颇佳,但运用不当则易伐伤正气,故临证需谨慎辨别应用.本文通过仔细研读了仲景《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了仲景在阳明病中运用大承气汤的辨证要点,总结出包括胃肠燥屎积聚、热象汹涌、脉实、阴损等表现症状及分辨方法.以期为该方的临床运用提供简明的辨证线索.
笔者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与研究近40年。《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翔实地记载了张仲景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后,对其出现多种变证的处理方法。本文讨论了支饮病病案举例.从诊治经验可以看出,支饮病系列病案体现了支饮病病证变化多端;支饮病系列病案体现了治疗痰饮病的原则性;支饮病系列病案的治法体现了治疗痰饮病的灵活性;支饮病系列病案的方药体现了治疗痰饮病的灵活性;支饮病系列病案对临床思维颇有启发.
文章通过对古今咳嗽病医案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并以其为切入点,运用频数、因子、聚类分析等现代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咳嗽病医案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咳嗽病的发病规律、辨证规律、治疗规律等,阐明了咳嗽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症状群与证候类型等咳嗽病辨治的关键问题,并对咳嗽病治疗的核心药物、常用方剂、治则治法及临证思路等加以评述和探析,为咳嗽病的诊疗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同时也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
《金匮要略》的杂病诊疗体系极为丰富,载有众多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治疗杂病经方,建立了中医诊治杂病的范式.本文将从病、证、症的角度分析《金匮要略》杂病辨治体系,并从中找到杂病的辨治规律。仲景以辨病论治为纲,辨证论治为核心,重视辨症论治。以病论治和以症论治的方法看似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相悖,实则不然。参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对“病、症、证”关系的阐述即可明晰:“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