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前期100hPa高度场异常的SVD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ziai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相关分析和SVD分析发现100hPa上影响华北地区冬季气温高度场异常的关键区为(140~180°E、0~20°N),11月~翌年1月为关键时段.进一步分析指出,所选关键区是位于影响华北冬季气温异常的中低纬大范围地区内的一个关键部位,而华北地区又是该关键区影响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最显著地区.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03年6月24~25日江南北部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以揭示中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检验WRF模式的预报能力,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WRF)模式,采用高分辨率的细网格距和适当的物理方案,对2003年7月4日~5日的江淮梅雨锋强暴雨中尺度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很好地说明了本次暴雨过程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并较理想地预报出了该次降水的落区和强度及降水中心的位置.我们分析了该中-α尺度系统分别位于300hPa和850hPa的高、低空急流及其相互对应的中尺度高、低压系统,
不同的初始场和侧边界会影响MM5模式的区域降水预报能力.本文选用湖南省2003年主汛期两次大的降水过程作为个例进行模拟,用NCEP资料、T213资料作为初始场和侧边界,对MM5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MM5模式中初始场选用NCEP资料比T213资料对降水预报的整体效果要好;选用同一初始场时不同的侧边界对MM5区域降水预报能力也有影响,但TS评分没有很明显的优势;总的来说,小雨量级的预报
2003年7月,江淮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大范围的暴雨和洪涝,7月4~5日的暴雨过程是一次高层冷空气与低层中尺度低涡和地面气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较为典型的梅雨锋暴雨.本文试图对这次暴雨过程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也将对这次过程中的低层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做一些初步的分析,以求为中-β尺度暴雨的预报提供较新的、在实际天气预报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的预报因子.
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模拟了从2002年7月5日20时至7月8日20时的72小时内,在0205号热带气旋的延续路径阶段,其变性过程.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清晰地看到进入中高纬度地区的热带气旋,在北方冷空气的卷入下,由单一环流中心转变为双涡旋结构的过程,并通过卫星云图得到证实.
本研究以POM(Princeton Ocean Model)为模式框架,建立适合西北太平洋的海洋模式,通过气候平均场、静止和运动的热带气旋以及实测的浮标资料来验证POM模式在西北太平洋的适用性.
针对陕北地区一次区域性降水个例,运用中尺度模式MM5V3-5进行了陕北地区植被治理和退化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生态治理后,能够使区域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使地表净盈余水分7.6%;植被退化使降水量减少,地表亏失水分3.6%.植被变化对降水的影响有热力和动力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植被改善后,地气之间的热通量增大,地表对大气的增温作用增强,使低层大气更趋于不稳定;另一方面,植被改善增大了地表的非均一性
为了能在静止气象卫星上实现微波被动遥感探测大气温度廓线,并保持一定的地面空间分辨率(如视场小于60km),就需要使用高频微波及大天线.欧洲和美国下一代静止气象卫星上都已考虑采用118.75GHz附近通道.为了充分了解118.75GHz附近通道遥感反演温度廓线的能力,为仪器研制及今后资料的解释反演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作者开展了采用118.75GHz附近6个通道遥感反演大气温度廓线的数值模拟研究.统计
本文基于VIC模型上述新的产流机制及地下水位的动态表示模型,搭建了全国50km×50km网格的包含地下水位动态表示的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框架,并进行了数值模拟.
利用合肥6分钟一次多普勒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及各种常规资料,对2003年7月8日20时至9日20时发生在皖江一带梅雨锋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大暴雨是由梅雨锋暖区对流回波带和锋区覆盖的强积层混合云回波带共同影响形成的.前者快速移动经过早先形成的中小尺度涡旋或有利的下垫面时猛烈发展,可产生冰雹、雷雨大风、龙卷等强对流天气.而两条暴雨回波带的形成、发展和维持都与大别山地区不断新生的对流单体补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