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神品”论探源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神"进行哲学溯源,《易传》中"神"的内涵主要指宇宙变化的规律,经过庄子的发展,"神"的概念转化成为美学概念,从而对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直接的影响,将"神"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来品评艺术家和艺术.管子的"抟气如神"体现了对事物认知和把握的能力,是审美创造的一种境界.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中"进技于道"的神遇状态,强调超越"技"层面而达到一种自由创造的精神境界.在书画艺术领域,东晋顾恺之"传神论"的确立,对画界影响巨大,及至唐人"神品"的提出,再到宋人"逸品"美学观的确立,"神"成为历代各种流派书画家共同的审美追求.
其他文献
艺术分类问题是艺术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中国,关于艺术分类问题的理论探讨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艺术分类体系的真正形成在80年代.然而,艺术分类术语困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如在有关艺术分类的论述中出现同一术语表明内涵完全不同的对象,或在表明同一对象时使用完全不同的术语.笔者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艺术分类相关理论文献的集中梳理,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解析艺术分类术语存在混乱的因由,并尝试找出今后艺术分
2013-2015年是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重要发展时期,围绕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出现大批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在对2013-2015年间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与统计,即从艺术学学科在学科建设、艺术教育与艺术管理、艺术史、艺术基础理论、艺术批评、交叉学科等领域所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统计的基础上,归纳艺术学理论研究发展的特点及走向,以为艺术学学科未来的良性发展提供参照.
在中西方美术学研究中,关于作品的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视角与方法,究其根底与中西各自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对于画作的鉴赏与品评多从笔墨入手,探究其笔墨程式;而画家创作则注重笔墨对审美旨趣的表达.因此笔墨不仅与技法相关,同时又兼具了哲学意义.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艺术家绘画创作时参考一些书籍的传统,这些帮助和促成图像的创作的手册被认为是图像研究的最初历史.这些原典在16世纪
目前有大量的中国学者研究捶丸这项运动,尤其是论证其为中国古代的高尔夫球运动.本人研究的是捶丸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等相关问题,通过视觉与文献文件,本文尝试解答:在宋代的图像中,为什么会出现为数较多的儿童玩捶丸的内容.同时,分析在捶丸运动中出现的人可以使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化与社会的变化.
纵观海内外艺术史的研究,发现其诟病不仅缺乏艺术门类统筹意识,且并不认可对宏观意义上的大艺术研究.但就目前艺术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大都具有通史研究的性质,可作为中国艺术史著述方法的借鉴.与德国的"小题大做"和美国"问题意识"研究的方法不同,笔者以为中国艺术史研究应注重艺术通史的研究.中国具有深厚的通史研究传统,需要重拾传统,培养通史人才,借鉴其有效的体例、表述方式,建立起独立的艺术史学研究体系.
本文从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两大艺术类型的角度,考察了风与云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象征意蕴,并指出:风典型地象征了时间艺术的特质,即流动与韵律;云典型地象征了空间艺术的本质,即变形与组合.风与云昭示了中国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两大类型的审美特质,进而成为一种审美标准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几千年的发展演变.
当今学界对于《护生画集》文本的研讨聚焦于丰子恺所作之"护生画",而李叔同与丰子恺遴选或创作的诗文也是《护生画集》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和漫画共同构成了作品,故不应顾彼失此.本文意在为《护生画集》寻找一个新的开启方式,即立足于诗文与漫画的互文性,从漫画的文学性和诗文的"写生"两方面分析《护生画集》中"诗"画"文本的对话,并找出隐藏在诗文和画题中的"第三文本";然后以此为切入点,从文本的互文性深入到主体
本文尝试采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通过戏曲史和美术史相关的知识对解释加以修正、控制.以解释明刻本《牡丹亭还魂记二卷》插图中的"芭蕉"形象以及隐藏意义,表现出插图作者对文本的价值评判.
"图像时代"已势不可挡,米歇尔关于"图像转向"概念的提出,表明了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上的转向,并暗示出艺术史研究有纳入更为宽泛的视觉文化研究范畴的倾向.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觉性"、"图像"等概念比"艺术作品"定义本身更具有联觉分析的开放性,更能超越研究对象的物质性而使艺术史的研究更具建设性.因此,无论是形式主义的向内批评还是图像学的向外批评,并没有给艺术史研究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而"图像转向"理论的提
松声,即松间的风声,是古人乐于吟味的自然声响之一.松声意象因其自由超逸、雄浑劲健等多重文化意蕴与情感内涵,与宋人体悟求理的审美意识产生共鸣."听松"因此成为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重要母题.宋代文学与图像对听松母题的观照,建构了视听融合的时空结构.对宋代文学与图像中听松母题的研究,能够在比较的视域下,探讨文学与图像艺术对松声等非视觉类意象的表现方式问题.文学多强调声音延续性与变动性的刻画,绘画则重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