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查询语句的表述分析

来源 :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搜索引擎还只能接受关键词形式的用户查询,少数系统开始尝试提供基于自然语言提问的用户输入解决方案。这种问答系统比检索系统更重视对用户问题的理解。此类系统针对用户问句,给出的是符合用户信息需求的答案,而非文档(Voo-rhees, 2004;吴友政等,2005)。研究表明问答系统的错误相当大的部分来自问句分类的不正确(卢志坚,2004)。因此对查询信息类的交际任务,理解用户信息需求是杜绝答非所问等错误的前提,本文拟以一个包含近20万查询语句的语料库作为调查对象,试图找出普通用户提出信息需求的策略和方法。
其他文献
哻是睡义,同鼾;冔则是商代冠名,(哻)为冔字的异体字。本来没有歧义,但古籍抄刻和排印本因“哻(哻)冔”形近错辨而普遍讹用。与人名相关时普遍应用“冔”字, “哻”乃误用,而关涉经学文献,往往与“周弁、殷冔、夏收”有关,但不少文献亦误用“冔”为“哻”。这一发现对《明史》 《元史》 《太平御览》以及方志整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
罗浮山作为岭南道教名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悠久的文化承传。在历史上,围绕着罗浮山的自然风光,及历代地方名贤、道教高真在罗浮山的活动,产生了包含散文、骈文、诗词等各种文体在内的大量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除散见于原作者的文集、各种文选、以及府县方志外,最终因为涉及“罗浮山”这一共同主题,汇集于明清两代编辑的数种罗浮山的专门方志当中。这些方志作品以明代陈楗编纂的《罗浮志》为开端,彼此之间具有
主体性内在于并隐藏在古文之中。研究古文主体性直接指向是重视古文家群体特征的“人”与“事”、古文与行动的研究。由此而展开的由“言”到“文”,由“文”到“事”,由“事”到“教”,由“教”至“道”的古文世界,是经世的、改革的,有谱系的,并积极参与时代的建设。同时,以文为教的自觉意识和古文传统,要求古文在篇章语言方面呈现独创的词必己出的个性。深化古文主体性的认识,利于判清、明确古文的身份、古文家的群体肖像
会议
以韵文谈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传统,这种以某种韵文体为形式去批评该种文体的文艺批评形式十分常见。以赋论赋文体萌芽于先唐,奠基于中唐,兴盛于清代。白居易创作的《赋赋》是第一篇完整的论赋赋,有重要的赋史意义,后人纷纷模仿,创作了大量的以赋论赋作品,逐渐形成了一种赋学批评的新范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个重要的民族特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以赋论赋作品也有其文学史意义。
基于政治治理目的,先秦文中存在以圣誉臣的特殊现象,于君王别名之外圣人亦用来尊称辅政之臣。先秦时人的求圣意识源远流长,尤其在君臣之道的广泛论说背景下,战国诸子在此过程中标榜出既彰显学派特色又具有互通之处的圣臣素养,可视为其尚贤使能这一政治治理主张的高级与理想形态。荀子明确提出“圣臣”概念,后世对此概念的借鉴应用也以先秦古事或古人为例证,基本不以圣誉时臣。先秦时期求圣和尚贤属于同一范畴,应该着眼于具体
以对偶为主的六朝骈文对唐诗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六朝之后的唐朝文人继承了六朝骈文中的气韵精神;唐诗人对六朝文人多有追幕之情,对其骈文的不胜熟悉,以至化用其骈句为诗歌;唐律诗的定型离不开唐朝诗人从六朝骈文声律格式中获得的借鉴与继承;唐诗人对六朝骈文的钟爱,让他们更加倾向于在诗歌中使用对偶句。
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不是教授,而是他们的同学。这个发现在许多大学环境里经过无数次重复实验,结果屡试不爽。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时代广泛接触来自各种宗教和种族背景的同学并学会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生存,是大学生们大学时代所有经验中感到最吃力同时又是收益最大的体验。表面看,美国名牌大学的招生实行的也是"择优录取",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首要的权力源。由于知识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故知识-权力的实现体现在话语权上。话语权是人们以话语为手段表达意见、实现自身权益、维护置身利益的权力,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认为,只要社会各种关系仍在话语的范围内进行调节,社会就处于和谐的状态。构成话语权的三个主要要素:语言能力、知识、表述渠道。前两者需要长期的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成就了个人语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个人话语的
本文认为,运用数学方法去攻克红学中的疑案,这是创造性思维,值得欢迎。但必须采用系统识别的方法。否则,就会重蹈前人失败的覆辙。本文通过版本的历史轨迹、总人数的判定、酒令点数的统计方法、数学模型的比较、《红楼梦》文本的解读和数据校正结果等问题逐一展开讨论,与清华大学李、沈两位学者商榷,也供国内外红学爱好者鉴赏,看看究竟哪一种探索方法和工作结果比较接近曹雪芹原作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