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冷气组分扩散的气冷涡轮流场的数值模拟第二部分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来源 :2006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考虑了冷气浓度对比热和气体常数影响的程序对某型两级带冷气喷射的涡轮叶栅进行了全三维N-S方程数值求解,描述了考虑组分变化后的冷气浓度和气体常数在叶栅中的分布.所得比热、压力、密度、当地马赫数、温度分布则与不考虑冷气浓度影响的程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冷气掺混数值计算中,冷气组分的影响有必要加以考虑.
其他文献
本文数值研究了流量系数φ=0.01028、b2/D2=0.027和β2A=16°的小流量离心压缩机基本级的性能和内部流动情况.在设计工况和变工况条件下,获得级内各流道内的气流流动规律,特别注重研究了叶轮和无叶扩压器耦合的内部流动和叶轮流道内部二次流的发展,分析了叶轮内部流场特征的形成原因.计算结果表明该压缩机叶轮的二次流随着沿流向发展逐渐减弱,二次流对叶轮出口通流速度和出口气流角影响很大.数值研究
本文在速度为1.0-5.0m/s范围内对平直翅片和X型开缝翅片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试验符合较好,比较两种翅片的换热和阻力性能,利用协同角和耗散角分析了整体性能和局部性能,揭示开缝翅片强化换热节能机理.
对有井下节流装置的气井动态分析的研究,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首次提出采用井口采集数据,从井口向井底计算井筒内的压力温度综合值的数值计算方法.首先考虑井筒径向传热,建立了等截面井筒内压力温度预测的数学模型,并给出相应解法.然后对节流嘴部分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口处的马赫数的值,进行流态判别,再计算节流嘴出口处,节流嘴喉部以及节流嘴上游的各参数.文中对宝l井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出包含节流嘴的整个井筒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引入三维混合流体完整空化湍流模型,确定了混流式水轮机内部三维空化湍流计算的方法.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混流式水轮机的内部空化流场进行了计算,采用了全三维全流道的湍流计算方法,基于RNG的k-ε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从蜗壳进口到尾水管出口,包含所有流道在内的整体一次完成定常和非定常计算.根据得到的三维空化流场数据,对转轮内部流场进行了流场分析,求得了计算临界空化系数,和试验值进行
采用商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NUMECA数值分析了大功率汽轮机包括调节阀在内的调节级全三维气动性能.考虑了非轴对称的进口条件,分别研究分析了四阀全开,三阀全开和二阀全开时的调节级气动性能和内部流场.计算结果表明在调节级中分面上的部分进汽造成的流动损失降低了四阀全开时的流动效率.而三阀和二阀全开的部分进汽损失进一步降低了调节级的流动效率.研究结果对于改进设计大功率汽轮机调节级气动性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叶片周向弯曲对不同折转角压气机叶栅内分离结构和叶栅损失系数的影响.折转角分别为37°,46°,54°和60°;弯角分别为正负10°,20°,30°.结果表明,在不同折转角下,叶片正弯的表现不同:折转角较小时,正弯增强了吸力面的二次流,叶栅总损失增加;中等折转角时,叶片正弯可以有效遏止角区分离,并改善吸力面分离型态,获得正效果的弯角可达30°;大折转角时,一定范围内的叶片正弯仍然
流动机理研究是叶轮机气动领域经久不衰的话题.半个多世纪里,来自理论、实验、数值技术进步和积累,叶轮机流动机理认识极大丰富,人们已经较为清晰地建立起叶轮机内流动图画,例如关于激波、前缘马蹄涡、通道涡、角涡、泄漏涡结构及影响、关于附面层径向、周向迁移等等.然而迄今为止,这些认识均建筑于定常假设基础之上,或者最好是以时均视角来审视的.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由此促进了叫轮机设计技术进步,但忽视叶轮机流动
本文回顾了垂直/短距起降(V/STOL)喷气式飞机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鹞"式战斗机、雅克战斗机及JSF战斗机的技术特点,分析了以升力发动机、矢量喷管及升力风扇为核心的升力推进系统的技术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对旋升力风扇的流动特点,提出了V/STOL喷气式飞机及其升力推进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V/STOL喷气式飞机及其升力推进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近失速工况动叶顶部前缘附近喷气对低速轴流压气机内部流场的影响.结果显示喷气主要影响叶顶区域的流动.受高速喷射气流的影响,叶顶泄漏流进行自发非定常波动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喷气不仅改变了叶顶泄漏流的起始触发位置,还影响到其形成后的形态和运行轨迹.喷气后叶顶附近区域损失减小,一方面由于喷气有效抑制了二次泄漏流的发生另一方面高速喷射气流弥补了叶顶泄漏流与主流掺混导致的动量损失。
本文对某十五级轴流压气机进行了内流流场计算.为了考察该压气机的全工况特性,分别对该压气机的设计工况点和非设计工况点进行了大规模整机计算.为了尽可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在试算过程中针对计算中可能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如计算网格、湍流模型等进行了比较,以便在目前的计算条件下使计算模型尽可能的反映真实流动.把整机计算结果和前五排叶片、前十五排叶片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基于计算结果的分析讨论了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