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的行为特征与盈余后果:1998~2006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edi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998-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行为特征与盈余后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 显示:(1)在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会计政策下,由于能从上下两个方向调节会计盈余,因此我国上市 公司的资产减值表现为“双曲波浪”特征,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的比例是高低相间和交错互逆的,这个行为特征增强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波动性,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2)我国上市公司不仅有大清洗、 盈余平滑和ST规避行为,同时还存在显著的高亏损规避和高盈利报告倾向,这些盈余后果在高级管理层 变更、国有控股公司的发生率更高;(3)就存在盈余管理迹象的公司来说,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流 动资产减值以及“超大资产减值”的比例相当高,因此需要加强监管;(4)ST监管制度是导致管理层利用资 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外部因素,如果能改进ST 监管制度,将有助于减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其他文献
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公司及其配对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中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考察,具体为,(1)对两组公司在MD&A中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全面的对比和分析。(2)从回归分析的角度,考察在MD&A中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因素。(3)从回归分析的角度,考察MD&A中的环境信息是否为投资者预测发生"污染门事件"提供增量信息。研究发现,当前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总体质量不高,
目标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收购公司绩效吗?流动性假设认为,目标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收购方所需支付的价格越高,并购绩效越差;管理者代理假设认为,目标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收购公司股东对并购协同效应和支付价格的估计越准确,有利于抑制自利或自大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并购行为,从而产生高的并购绩效。本文以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对上述两大对立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目标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对民营收购公
代理问题广泛存在于现代公司模式中,环境不确定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代理人行为被监管的可能性,终极控制权不同的上市公司对代理人的激励机制不同,决定了代理人行为的不同,国有控股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体现了国有控股的治理效应之一。本文研究了公司环境不确定性和终极控制权以及它们的交互效应对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环境不确定性会增加公司的代理成本,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的环境不确定性
本文利用我国A 股上市公司2009 年和2010 年两年的数据,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 披露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相对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 企业,审计费用增加的少;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越充分,审计费用增加的更少。研究表明,是否披露以 及充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与审计费用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本文利用2001-2010年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数据,探讨了会计信息的公司债契约有用性。研究结果发现,发债主体在发债前一年的现金流量、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波动性和杠杆率与公司债发行时的票面利率显著相关,相关程度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城投类公司与非城投类公司之间存在明显不同。会计信息与公司债利率的相关性在城投类公司中更弱,这与政府对某些资源分配的垄断权导致会计信息在公司债契约中的有
薪酬契约是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其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激励也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薪酬激励合约为中介,构建了不同股权结构的公司和不同高管特质(不公平厌恶感和能力)内生配置的模型,并基于礼物交换博弈实验分析了不公平厌恶在高管激励合约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不同股权结构企业提供的薪酬合约具有系统性差异;相对于分散持股的公司,家族控股公司提供给高管的薪酬激励合约与业绩表现敏感性更低;合约吸引到能力更低、不
论文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期间,上市公司会降低现金股利支付率,以应对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在金融危机期间,非流通股比率高的公司比非流通股比率低的公司更有可能发放现金股利和支付更 多的现金股利,以满足非流通股股东对于现金的需求。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如果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发放现金股利,则市场反应更大,这说明公司通过股利政策向市场传递了积极的信 号。
2005-2007 年间我国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和会计准则变迁无论对 场有效性、会计准则本身还是会计准则的实施环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使 CAPM 模型的Fama-French 模型对制度变迁带来的应计定价效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提供了制度变迁效果及原因的初步证据。实证研究发现:(1)合时间序列上,应计定价不具有有效性;(2)制度变迁后,应计定价效率得 了显著的提升,无论对综合信息风险(以总
迄今,学术界鲜有关注频繁出现的企业间非价格战形式的恶性竞争现象。本文首次 对此进行了界定,并在Hoteling 空间模型下对恶性竞争的触发及约束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理论模型显示,同质化竞争是恶性竞争的触发机制,而声誉机制、行政(司法)处罚以及行业 管制则为约束机制,能对恶性竞争的主导企业产生惩戒效果。随后,本文以近期发生的“3Q 大战”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行业内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触发了恶性
借助于风险厌恶假设及不同行业的公司管理层具有相同的风险偏好这一子假设,我们对行业间各公司的ROE在可比性上的优势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2006-2010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剔除盈余管理因素后,行业间ROA 和EBITOA的标准差的差异较行业间ROE 的标准差的差异更为普遍的存在;公司间ROA及EBITOA标准差的差异较公司间ROE标准差的差异更能够由公司的行业特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