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显著弓形回波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w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31日凌晨发生在蓟县的强风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是弓形回波与超级单体在合并过程中产生的下击暴流过程而并非龙卷过程。2007年7月30日夜间至31日凌晨,一条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弓形回波,先后影响天津地区的6个区县产生雷阵雨短时暴雨天气,最大雨强为37.6mm.s-1,但6个气象站均未出现飑、冰雹和地面大风。通过对雷达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反射率因子图上显示一条维持了5个多小时的弓形回波在移动过程中与一个预先存在的低质心的超级单体在蓟县山区合并,反射率弱回波缺口出现;同时弓形回波形态发生改变,2.4°仰角以上产生断裂;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53dBZ;在相对径向速度图上早期呈现为明显的后侧入流急流,后期有中气旋生成并伴有中低层辐散;高层出现强反气旋特征。风暴发展高度很高,回波顶高超过15km。
其他文献
本文使用ARPS模式,对一次北京地区强地形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式较好地模拟出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对门头沟大暴雨的成因及地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1km以下)东南风急流向山脉辐合,造成暖湿气流在太行山东坡强烈爬升,是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太行山西部的偏西气流受太行山上游山脉的抬升作用产生倾斜上升,与太行山前辐合上升的东南风气流汇合,造成对流强烈发展,是门头沟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地
利用1961—2006年江苏省59个台站的月降水量资料,将江苏省夏季降水进行EOF分析。通过研究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的演变特征,对江苏省夏季典型旱涝年进行分类,并分析了与江苏夏季降水有关的500hPa大气环流异常的基本特征及与前期及同期副高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1)江苏夏季降水异常主要表现出两种最为典型的空间分布,分别是全省一致型和南北差异型;(2)两种类型降水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二者的
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ISST海温资料,采用SVD、相关、合成等方法,对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场进行了SVD分析,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异常可能存在对全球500hPa高度场变化的4-6个月左右的滞后响应。SVD分析结果显示:SVD1左场是印度洋地区海温一致的单极型模态,而右场出现了类似PNA遥相关型波列,说明ENSO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强迫影响在IOD发生之前就已
利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1996年东亚月尺度气候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egCM3对海平面气压、高低层流场以及气温场的模拟效果较好,能够基本再现季风区域高低层环流的月际及季节演变特征。从气象要素的分布形势来看,模拟结果与观测十分接近。对降水场的模拟则存在一定的误差,与实测相比,华北和东北地区夏季汛期降水量以及雨带空间分布均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模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中心位置与观测
气候持续法不受天气图资料的约束,方法简单易行且效果较好,被认作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门槛。但是,传统的气候持续法采用最小二乘为基础的线性回归方法建模,所以预报水平一直较低。本文改进传统的气候持续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建模,提高了预报水平,为发挥气候持续性因子在热带气旋路径预报中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采用BP网络,选取气候持续性因子,使用1949~1991年(共42a)进入115°E~140°E,15
本文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5月份的大气环流风场和大洋上层环流场看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考察热带太平洋5月份大气大洋耦合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长江流域梅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模态中,海洋模态表现出很强的赤道俘获现象,而大气风场则无此现象;大气模态在北太平洋的西部存在经圈环流;第一、二模态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第一模态为长江流域梅雨丰欠异常模态;第一
本文分析了太平洋经向模(PMM)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N)变化的关系。太平洋经向模(PMM)是太平洋热带海气耦合系统内在固有变化的动力模态,它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在年际变化上存在较强的相关(1960~2003年期间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63)。分析表明这种关系的产生是由于与太平洋经向模(PMM)有关的许多气候条件都对热带气旋的活动产生影响。而太平洋经向模(PMM)和热带气旋活动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根据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建立和活动范围的气候学时空分布特征,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大气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特征。得出结论:(1)给出了1948-200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三种主要活动路径分类年历表,将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5-8月的主要活动路径分为三种类型,偏西类、中间类、偏东类;(2)850h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从影响洞庭湖区夏季旱涝的主要气候系统即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夏季风、青藏高原积雪等出发,对1991~2007年间洞庭湖区短期气候预测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物理依据的看法,对把握前兆信号,提高灾害气候预测的准确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衡阳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中心,是干旱多发区,对于一个农业大市来说干旱影响更为深远,因此干旱预测一直作为气象工作的重点予以关注。对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环流特征量,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找到通过一定信度检验的干旱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历史回报发现这些预报模型的检验效果并不明显,但把结果按照一定规律订正后准确率明显提高,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以此预报模型为基础,开发了衡阳市干旱预测系统,系统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