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跨界环保”的实践探索与案例思考

来源 :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i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跨界已成为各领域创新发展的动力.随着绿色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图书馆跨界环保成为必然.本文在回溯图书馆跨界环境保护领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五个优秀案例,归纳图书馆跨界环保的成功经验,供业界同人参考借鉴,以期对图书馆跨界合作启发新思路.
其他文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对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深远的意义.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的载体与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在文化建设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全民阅读指导工作,是图书馆开展的重要服务领域.本文通过开展全民阅读的现状、推行全民阅读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向数字化、碎片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也迈入了“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为用户和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的知识资源获取与知识交互提供了资源和保障,该平台的服务内容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感知.因此,如何优化推送的内容,提高用户持续关注度、阅读量等指标,进而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效果和影响力成了一大课题.本文采用管理学中的
本文以上海图书馆的读者培训数据及新媒体阅读推广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个性化需求影响下的读者培训转型趋势.从读者培训对象的多元化、选题的多元化、形式的多元化、目的的多元化四个方面,系统分析读者培训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之间的关系,针对问题总结经验,探寻促进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读者培训新模式.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贯彻党和国家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推进要求,实现松江区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的奋斗目标,结合“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工作,通过“书香松江”全民阅读推广计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提升松江百姓文化素养,营造城市浓郁文化氛围
近年来中国阅读推广服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长足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直播、有声电台、线上线下的文化互动模式等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作为典型社会文化机构,图书馆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新生代平台的力量,思考如何将新型流行元素与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相结合,与新平台合作开展服务.本文将在“图书馆+”理论基础上,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对图书馆与多元平台合作模式进行实证研究,以证明其可行性.
小程序革命性地降低了App开发成本,即扫即用、方便使用的特点减少了用户使用移动应用的成本,将微信社交、公众号内容和微信钱包支付等体系全部打通,实现微信互联网时代的智能、精准、个性化场景服务,新的场景服务方式正在改变网民们原有的生活习惯.本文对当前基于图书馆场景服务的小程序进行调研,并重点对其中10个小程序的发布机构、功能设计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微信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场景服务小程序建设路径.
此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资源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并确定用户是否满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用户所需的服务类型,信息资源的充足性以及用户对其所接受的服务的满意度.研究向学生分发了300份问卷,收到284份回复,回复率为85%.使用Microsoft Excel分析收集的数据.研究发现,大学学习资源中心的用户经常访问图书馆,利用图书,对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非常满意.
本研究调查了尼日利亚尼日尔州Bosso,Tudun Fulani和Rafin Yashi三个社区的图书馆政策和阅读材料对小学六年级学生阅读文化的影响.研究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图书馆、阅读材料的获取和使用、访问频率、阅读俱乐部或社团.研究对象来自尼日利亚尼日尔州博索地方政府的Bosso,Tudun Fulani和Rafin Yashi三个社区的6所小学,主要包括小学六年级学生、教师、学校图书馆负责人和
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有利于突破自身人力与经费不足的瓶颈、构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双向沟通的桥梁、有效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更合乎在社会发展新时期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时代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对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新闸路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现状,从志愿者的构成、志愿服务项目、时间(空间)安排和馆员读者整体评价等方面归纳特点、总结成绩,并结合美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其他国家与地区公共图书馆
本文介绍了静安区图书馆通过跨界合作方式,参与静安区“灰引力”基层文化服务点建设工作,分析跨界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分享跨界合作的实践情况,并提出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