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

来源 :第七届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护理学院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分析体位变化对HR、BP、SPO2、ICP、MAP、CPP的影响.方法: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静息状态下,患者置于三种不同体位的HR、MAP、SPO2、ICP,并计算得出CPP.结果:不同体位的ICP、MAP、CPP之间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5,HR、SPO2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头高位30度,在保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既可以达到降低ICP的目的,同时也能达到提高CPP的目的,是一种较优的经济又便利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鞍区肿瘤术后合并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鞍区肿瘤术后患者,依据患者术后有无合并中枢性尿崩症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5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观察合并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特点,同时将合并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具体分类并进行治疗,探究合并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护理对策.结果:比较可知,两组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风险防范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1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10037名患者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防范护理.2014年1月-11月就诊的107432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风险防范管理前后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投诉的发生率.
综述糖尿病优质护理服务实施专业照顾、心理干预、个性化教育的相应研究成果,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经验,促使优质护理资源下沉,使群众享受更加便利、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目的:分析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基准的分组护理人模式,对于脑出血人群手术后的生活质量以及神经恢复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220位脑出血患者为研究主体。
目的:探讨噪音的来源、噪音对ICU患者和ICU工作人员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以及ICU工作人员对于噪音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深入了解和分析ICU环境中各方面噪音的产生,噪音对生理系统、心理系统影响的原因分析,以及ICU医务人员对于噪音的干预措施。结果:尽量降低各种来源引起的噪音,减少ICU患者和ICU工作人员生理心理的不适感。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敏感性指标的构建及实施效果。方法:设立卒中单元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6项,将其应用到卒中单元患者的护理中,收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将实施护理敏感性指标前(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后(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比较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应用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目的:了解分层管事模式下主管护士对自身工作的认知与态度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职业价值观量表(WVI)对在综合医院工作的60名主管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主管护士职业价值观的13个因素中,得分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际关系(15.88±3.71)、利他主义(15.18±3.03)、智力刺激(15.06±3.07),得分最低的三项依次是:管理(11.76±3.77)、社会
目的:探讨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用于培养实习护生临床核心胜任力的效果。方法: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北京市某三甲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应届本科班学生44人,2014年护生20人为对照组,采用"一对一"传统临床带教模式,2015年护生共24人为实验组,采用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模式。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监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的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监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采用格拉斯哥等级评分法(GCS)对患者意识受损程度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采用长海痛尺数字疼痛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索分级诊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内容,促进分级诊疗机制完善,为其他县级医院实施分级诊疗机制提供经验。方法:总结分级诊疗中护士作用,分析不足,提出改进策略。结果:在分级诊疗过程中,护士在开放预约及转诊资源、转诊绿色通道、设立预约服务窗口、定期走访社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社区护理水平低,宣传引导工作不足,跨院医护交流少等因素制约了分级诊疗工作的推进。结论:在分级诊疗推进和健全过程中,护理工作应明确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