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呼唤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结合中国在家上学现象及R学堂的调查分析

来源 :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既是时代的产物,又与各国国情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它运用人类学的田野方法,使研究更加实际和贴近生活,又由于它运用了人类学的概念、原理,打破了以教育论教育的桎梏,使教育研究能从更广阔的背景来进行分析.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不同流派,大致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中国的国情既有别于欧洲大陆,又与美国不同,因此建设本土化的中国教育人类学就成为许多学者长期努力关注的目标.教育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从西方引入.30多年的时间,学者们在教育人类学的中国本土化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但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中国教育人类学仍处于"初步学术化"阶段,正在向组织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进军.①本文通过对教育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文献综述分析发现,关于教育人类学理论的中国本土化并没有人给出具体的阐述,本文试图结合在R学堂的田野调查分析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结合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就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理论提出观点:即适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教育人类学",它以"历史"为分析点,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从历史中寻求价值;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新的历史时代需求.
其他文献
会议
教师发展是一个教师与文化环境的双向互动过程。相对于汉族地区、城镇以及男性教师,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生活工作在民族村寨里的女性教师们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当“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这三种属性集于一身的时候,她们遭遇着更为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更为复杂与艰难的文化困境,这都对她们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将民族村寨女教师所处的文化环境看做是一种场域,并借鉴物理学等学科中关于场、磁场、力场、心理场及
江渊一公(Ebuchi Kazuhiro,1933-2007)是一名文化人类学者、教育学者,基于其对文化人类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贡献,被日本学界尊称为日本教育人类学第一人,著述颇丰.江渊一
对待民国时期的农村教育,应客观公正地予以描述和评价。其实,早有评论者注意到,对民国教育的回首与怀旧,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人们对教育现实的不满与失落。事实上,一个时代的教育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