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BaBiTiO的合成、结构及介电性能

来源 :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常压液相法,在100℃以下制备了一系列Ba<,1-1.5x>Bi<,x>TiO<,3>固溶体纳米粉末(0≤x≤0.3),经XRD物相分析和d-间距-组成图证明,产品为立方晶系的完全互溶取代固溶体,结果符合Vegard定律.TEM形貌观察,粒子为均匀球形,平均粒径70nm.通过制陶实验,分别测定了该系列固溶体的室温介电常数以及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结果发现,用软化学方法在BaTiO<,3>中掺入适量Bi,由于掺杂离子均匀进入母体晶格,引起Tc降低,室温介电常数达30000以上,比BaTiO<,3>纯相提高近20倍.
其他文献
以聚丙烯酰胺为分散剂,采用微波一高分子网络法研究了制备MgO纳米粉体的条件下.探讨了分散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微波烧结温度对产物粒径与收率的影响,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分别用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扫描电镜(SEM)对该纳米晶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为Mg(MO)的20℅(质量分散),于75℃反应20min,在630℃微波热处理20min得到立
利用CH和CF混合气体在微波等离子体ECR反应槽中不对基片加热和施加偏压的条件下沉积a-C:F膜.本文主要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技术来研究沉积气压、[CH]/[CF]流量比R与薄膜结构之间的关系.FTIR谱显示薄膜中存在CF,CF,C=C,C-H键以及芳香基.对退过火的薄膜进行红外分析表明,H键和CF键结构强度对退火温度较为敏感,而CF键则相对较为稳定.薄膜的重量在退火时主要是以H
在卧式离心成型机上,利用正在申请专利权的独特方法,获得外径167mm,内径87mm,高67mm的WCp/Fe-C复合结构辊环样品.WCp/Fe-C复合材料工作表面层厚度19~23mm,主要相组成:r-Fe、α-Fe、WC、WC、FeWC-FeWC、CrC和FeC(少量)等;外加WCp和原位自生各种碳化物的体积分数,明显超过50vol℅.WCp沿辊环轴向基本均衡偏聚,WCp沿辊环径向连续梯度分布.W
通过对工业用PZT-5换能片在恒力和交变电场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四点弯实验,观察和探讨了该材料的疲劳寿命和性能参数在机电耦合作用下随电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机电耦合作用对PZT铁电陶瓷材料的性能参数有很大影响:在电疲劳过程中,耦合外力越大,该材料的剩余极化强度Pr下降越得越快;受到了耦合交变电场的载荷作用的试样的抗拉强度大大下降;外力的大小影响材料的电疲劳寿命;在同样水平的外载作用下,受到
用X射线、磁性测量、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了添加元素对NdFeBT(T=Zr,Ga)快淬合金显微组织和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元素Zr能有效细化晶粒提高剩磁比,并能阻碍晶粒长大,减缓失耦;添加合金元素Ga不能有效阻碍晶粒长大易使双相失耦,但有利于NbFeB取向,对制备取向磁体有益.
运用一台经改进的原子力显微镜对PZT/YBCO异质结的微区漏电流和铁电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样品形貌和漏电流的不均匀性与样品形貌及反映样品铁电性的压电响应被同时成像,并在纳米尺度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漏电路径首先出现在晶界的薄弱处,随电场的增加而发展到整个晶粒.微观漏电流可由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模型加以描述.
本研究采用糖复合物功能化聚二乙炔Langmuir-Blodgett薄膜作为仿生膜,研究了仿生膜与大肠杆菌的分子识别及亲合变色效应.结果表明仿生膜与大肠杆菌jm109作用20min后,薄膜颜色由兰色变为紫红色.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性检测,得到比色响应值为53℅.这种分子识别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仿生膜能够与带有1型菌毛的大肠杆菌jm109作用,而对其它细菌:O001B4,6009以及福氏痢疾杆菌
研究了碳纤维—铜—石墨复合材料在电磨损条件下,压力的变化(7.5N/cm-30N/cm)对复合材料电刷的磨擦系数、接触电压降、电磨损量的影响,对复合材料电磨损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文报道了碳纳米管-聚苯胺杂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和表征结果.将碳纳米管与导电聚苯胺复合,得到了导电性比基体聚苯胺高25倍的纳米杂化材料.碳纳米管表面包覆了一层聚苯胺,在基体中呈网状结构,这些新的导电通道大大提高了纳米复合物的导电性能.结构研究表明碳纳米管的加入并不影响聚苯胺主链的结构.该杂化材料中少量的碳纳米管也能对杂化材料的热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引入纳米化学复合的新概念,以邻苯二甲腈为原料,采用模板法在SiO凝胶玻璃基质的形成过程中原位合成了酞菁钴.用IR、UV/Vis、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合成机理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