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降温结合1-MCP处理对安格诺李贮藏品质的影响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延缓李果采后衰老和减轻低温胁迫导致的冷害,以安格诺李为试材,采用0.1℃/16h,20d 降至7℃,再每天降1℃至0℃(16h-ck),0.1℃/20h,25d 降至7℃,再每天降1℃至0℃(20h-ck),0.1℃/24h,30d 降至7℃,再每天降1℃至0℃(24h-ck)的3种逐步降温处理以及这3 种逐步降温与0.75μg/L 1-甲基环丙烯(1-MCP)结合处理李果,(记为16h-T,20h-T,24h-T 表示),各处理均在(0±0.4℃)、相对湿度90%下贮藏,测定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结果 表明:对照李果在贮藏前期品质较好,在贮藏45 d 时,相对电导率明显增加,说明此时发生冷害,同时还原糖、Vc、可滴定酸(TA)及总酚含量迅速下降;逐步降温处理在贮藏前期促进了李果后熟,使硬度下降和营养物质消耗较快,但能有效减轻贮藏后期冷害的发生,维持硬度、还原糖、Vc 含量在较高水平,延缓电导率的上升,并推迟总酚含量的下降,其中以16h-ck 效果最好;逐步降温与1-MCP 结合使用有利于保持降温过程中李果硬度,延缓相对电导率增加,并缓解贮藏过程中Vc、总酚、TA 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下降,提高了李果贮藏品质;综合分析来看以20h-T 效果最好.
其他文献
绝大多数的四倍体小麦和节节麦居群没有参与到小麦的起源过程中,导致普通小麦遗传基础狭窄。人工合成小麦经常被用作桥梁来转移节节麦和四倍体小麦的基因资源,但是目前还没有经济有效的方法检测渐渗系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外源片段。
利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双二倍体(PHW-SA,2n = 8x = 56,AABBDDNsNs)和六倍体小黑麦(中饲828,2n = 6x = 42,AABBRR)杂交,后代连续自交,在F6代获得了一份新型六倍体小黑麦K14-827-1.与亲本中饲828 相比较,K14-827-1表现出穗长长、小穗数多、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叶量大、草量高、晚熟,且高抗条锈病、白粉病等特点.
为了控制哈密瓜采后腐烂,保持品质,延长贮藏期.以哈密瓜“西州密17 号”甜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壳聚糖、热处理结合咪鲜胺处理对哈密瓜采后贮藏病害的影响.结果 表明:20 g/L 壳聚糖、55℃热处理结合咪鲜胺(0.667 g/L)处理可提高甜瓜贮藏的好果率、保持果实硬度、减缓果皮叶绿素的分解,减少果实失重.降低呼吸强度,推迟呼吸跃变及乙烯高峰的出现,延缓衰老.提高了果实POD、PAL、CAT、SOD
在胶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基因组中找到3 个几丁质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CDA)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CDA1、CDA2 和CDA3 基因,其表达水平同C.gloeosporioides 侵染芒果果实的致病过程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为了阐明这3个CDA 基因在该菌生长和侵染果实致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采用Multisite G
翠贝是一种生物源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多种作物的田间病害,但对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400ppm 翠贝,分别在幼果期(花后2 周)、果实迅速膨大期(花后3 周)、网纹形成期(花后4 周)和采前2 天四个时期对“玛瑙”甜瓜进行喷洒处理,研究处理对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及其部分机理.结果 表明:采前翠贝处理可有效抑制A.alternata、F.sulphureum 和T.roseum
潜伏侵染是导致果蔬采后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业已表明未成熟果实表皮结构和化学组分对病原物侵入和潜伏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为了阐明梨果皮酚类物质及其变化对病原物潜伏侵染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甘肃省特色梨果苹果梨、早酥梨、黄冠梨为试材,分析测定了果实发育期间果皮中总酚、总黄酮、主要酚类物质含量及其变化规律,同时还调查研究了梨果病害的发生及其与各酚类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发育期三种梨果皮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呈现
T-2 毒素属于A 型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是Fusarium 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有报道表明,B 型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具有致病因子的功能,但A 型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在病原物与寄主互作中的功能未知.本研究采用1μg/mL T-2 毒素处理“陇薯3 号”马铃薯块茎,从生化和蛋白组学的角度分析其对干腐病抑制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T-2 毒素处理显著抑制了块茎切片损伤接种F.sulphureum 的病斑直
菠萝黑心病(blackheart)又称内部褐变(internal browning),是一种在菠萝贮运期间发生的主要生理病害,发病果果心和果肉组织变褐或变黑,故而得名.该病危害面广,几乎所有菠萝主栽品种均易感病,尤以“巴厘”菠萝发最病最重.由于“巴厘”菠萝种植面积占我国菠萝总面积的80%以上,因此黑心病常常给果农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四十多年来,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多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
目前,在植物中通过实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预测的方法发现了大量small RNAs,但是由于缺少高通量和快速的研究small RNAs 功能的工具,大量small RNAs 的功能尚未鉴定.直到目前只有几种植物病毒载体可以用来超表达miRNAs,但是应用范围有限.本研究报道一种新的基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卫星DN
果皮褐变是引起采后龙眼果实货架期短、降低果实品质的主要因素.活性氧在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外源活性氧清除剂处理、减少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活性氧产生可能是控制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有效方法.为评价外源活性氧清除剂控制控制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可行性,本文以福建省主栽品种“ 福眼”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Fuyan”)果实为材料,研究棓酸丙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