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的性状性与“副十名”框架——真实文本中“副十名”框架与名词入框动因的竞争与避让

来源 :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进入“副+名”框架(frame)的名词越来越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少学者对此作了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有的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本文介绍了“副+名”框架的文本考察,浅谈了“副+名”框架的功能与形式标志,阐述了进入框架的可能与实现,探讨了“副+名”框架与动因的竞争跟避让。
其他文献
“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于2003年4月11日至14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本文介绍了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的研究内容。
现代汉语副词“都”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用于总括范围,一是用于强调极性。历史地考察“都”的功能演变,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介绍了“连”字结构的历史发展与“
汉语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颇值得我们去作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广州话谓词后置成分“晒”就是如此。它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虚词,使用频率很高。本文通过将“晒”与普通话相关
虽然语言学和修辞学是两个不同学科,两者之间却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能分割。本文尝试以区别性特征来分辨拟人格、移就格和拟物格,并讨论三者所涉及的语法上的单一和复合的结构
汉语的句子按功能结构类型可分为四类:陈述句(Declarative)、疑问句(Interrogative)、祈使句(Imperative)和感叹句(Exclamatory)。本文本文尝试从疑问句与陈述句的对比中,看看
本文通过分析真实语料中大量出现的在交际中用作询问(question)的非疑问形式(non-interrogative forms)来考察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句法分析的直接目标是要得到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以及成分间的句法关系;语义分析的直接目标是要说明句子中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本文介绍的广义配价模式,目的是要把“名、动
运用符号、公式等人造的形式语言来描写语言结构及语言规则的作法始自转换生成语法,这种描写称为形式化的(formalized)描写。本文介绍了述谓结构分析的有关理论,浅谈了复合词述
一般认为旧信息、话题、高指别性、框架背景等概念可以组成一个原型范畴,同新信息、陈述、低指别性、图像焦点等组成的原型范畴相对立。话题和焦点的组配显然是不自然的、有标
本文分两部分 ,论述不同语言中焦点先行句的句法结构和成句条件以及其在话语中的应用情况。第一部分从信息结构和话语分析的角度审视汉语语法研究中经常提到的倒装、重复和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