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来源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二十三届年会暨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30周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ng79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揭示大学校园中网络成瘾学生的上网动机以及网上行为特征,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客观条件,本研究用问卷法对某大学近2000名学生(含研究生)的背景资料以及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得到988份有效的调查资料,并追踪到有效的603位同学入学该校时的心理测验资料.结果发现:一是网络成瘾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学生在上网动机和网上行为方面有以下差异:①在所采集的各个时段,网络成瘾者的上网时间都多于非网络成瘾者;②所有学生在假期中的上网时间均少于平时,寒假期间的上网时间最少,但网络成瘾学生在寒假中的时间减少更明显;③除学校公寓外,网络成瘾者倾向于选择网吧而非自家上网,非网络成瘾者与此相反;④与非网络成瘾学生相比,网络成瘾学生在网上的交友、自我调节、自我展示或自我塑造的动机较强,学习或工作动机较弱.与此相应,网络成瘾者的聊天、发帖、打电子游戏、浏览与性有关的网站、当网络黑客等网上行为更多.二是学生的性别、社会类别、上网条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体现为:①男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平均分无差异,但男生成瘾的比例高于女生;②网络成瘾与学生生源之间的关系随采用的网络成瘾测验的不同而不同:一测验表明农村和小城市生源的学生成瘾比例高于大中城市生源的学生,但另一测验不支持该结论;③该校大二及其以上年级学生的成瘾分数高于大一,但各个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的比例无差异;④各专业的学生网络成瘾状况无差异.三是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差异表现为:①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交往焦虑、自我和谐、抑郁、自尊等方面都存在差异;②网络成瘾者的负面的心理因素多,积极的心理因素少;③从历史资料来看,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16PF测验的多项人格特征上存在差异.上述结果表明:①网络成瘾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学生在上网动机、网上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②网络成瘾与学生负性的心理状况有直接而紧密联系;网络成瘾可能也与性别有关,但与学生的年级、专业、上网方便程度无必然联系.
其他文献
研究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因".本文以某军校的工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为调研对象,对军校全日制研究生在其各培养环节的认识和感受进行了抽样调查,获得了抽样调查数据,并
隋唐时代,中原社会与外部世界所进行的持续大规模的互动往来,急速地扩大了中原居民的文化和地理视野,也因而扩充了人们关于"我者"以外不同"他者"群体的知识.从国际关系建构主
随着现代城市的改造和扩展,城市博物馆的建设需要突破以文物保护展览为目的的单一运作模式,既要考虑物质与遗产保护的结合,又要遵循社会、自然、文化与人结合的要求.以城市博
作者主张的“有机教育”,是孩子自然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反季节、催熟的过程。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成长。正常的家庭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夫妻俩手拉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
对孩子的隐性性侵害常常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细节中,隐性性侵害包括了成人对孩子身体界限感的破坏,以及对孩子性心理正常发展轨迹的破坏,这给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带来了伤害.
培育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人的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在社会
社会上有“适期教育”这一说。大脑发达的部位会随着时期不同而不同,所以教育也要随着大脑发达的部位与水准在“适期”进行。道德智能的学习也是与脑发达部位以及那个时期有着
过度网络使用可导致各种心理社会问题.为深入探究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本文对近二十年有关网络成瘾的定义、诊断标准及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的文献作一回顾.研究发现,网络
  This product design comparative study with respect to form preferences, offers diverse challenges pertaining to form preference, cultural preference, econom
模块化理论和产品建构已经被广泛和深刻地探讨,但在这些研究中,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和讨论并不充分.本文将介绍一种概念性的框架"符号学路径下的产品建构(SAPAD)"以体现用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