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的兴衰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民族能像德意志那样,为人类造就初那么多饮誉世界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但是,在1933年后,德国大学却逐渐衰落,它的科学之王的地位是如何陨落的呢?本文选取较具代表性的几个时段,对德国大学的发轫、兴盛、危机和衰落做一番述评。分别为第一篇:“春色满园关不住”——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大学的崛起;第二篇:“山登绝顶我为峰”——柏林大学模式;第三篇:“别有幽愁暗恨生”——魏玛共和国时代洪堡教育理念的全面危机;第四篇:“零落成泥碾作尘”——纳粹对高等教育的禁锢与知识分子的洲际大转移。至此,德意志高等教育最辉煌的一页已经翻过去,如果将之比喻为一个曾经惊艳了世界的科教史上的皇后的话,那么,此时,一切已然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德国曾经的“世界科学之王”的桂冠花落他家。正是德国的知识精英们的洲际大转移为美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世界教育史的新篇章将由大洋彼岸那个迅速强大起来的国家续写。当然,不管是柏林大学成功的模式,还是魏玛民主时代不成功的教育政策,以至纳粹暴政导致的文化流亡史,留给人们的反思是深刻的。大学自由、大学自治、高等教育与国家政治命运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终身探索的课题。
其他文献
地理作为高考中文科综合的一科,其重要性正日益显现.不少的同学因为高考中地理失分严重,不但影响了文综的成绩,也影响到高考的总分数.笔者调查发现,不少的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其中固然与地理本身较为抽象,需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化有关,这些使学生难以激起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地理基础打不牢,知识上欠债多,导致最后不可收拾.针对
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创新是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来都是在个体或群体的创造中发现出来的。人类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教学方法的发明创造又赋予智力开发以新的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造。在重视继承传统教学方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职业学校的具体情况设定对应的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整体教学效果.并提出了提高学校师资水平,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理改革考核机制的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策略。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时机,正确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基于此问题,文章提出了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利用作业评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教学策略。
通过院校合并,高校布局得到了合理调整,部分院校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高校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这是高校合并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在合并办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大学合并后管理上面临的问题,以及大学合并后文化融合上面临的难题。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原因众多,对其进行分析可概括为三个支持系统,分别为外部动力系统、理念支持系统和制度支持系统。其中,政府推动是联大成功办学的外部动力,共同的办学理念是联大成功办学的根
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30年来,一批卓有成效的现代书院应运而生,书院传统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继承与传承书院资源与传统成为中国部分高等院校发展中的选择;基于通识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校"住宿书院制"试点也如火如荼;顶尖大学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竞争的精英教育项目的书院传统,蕴涵着浓厚的中国诉求和中国属性.在当代书院复兴浪潮中,中国古代书院传统正以继承、传承、衍
圣约翰大学是一所由美国圣公会所创办的教会大学,长期以来对教会大学的研究讳莫如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于教会大学的研究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但是对于圣约翰的教师群体研究甚少,本文试从圣约翰教师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教学特色、师生关系及其评价进行分析,以期看到圣约翰教师群体的整体面貌.
中世纪大学教师资格制度主要由执教权和就职礼组成.大学和教会为争夺教师资格控制权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战争,这是一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斗争、磨合、妥协的历史.中世纪大学教师资格制度对学术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留下有益参照,并运用分权制衡理论讨论中世纪大学的教师资格制度。
胡适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公学校长和北京大学校长.他坚信"教育救国"理念,坚持教育独立原则.在大学层次设置、学术研究、教师聘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至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不乏借鉴意义.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提升其质量除了以建立体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加以保证外,让博士研究生养成其内在优良品性至关重要.诸如,视恪守学术的真诚如同生命;在宽厚知识基础上善于独立思考;成熟和成长过程中凸显中国特色等.此外,在招生制度、培养环节、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导师的遴选与指导等方面,于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