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武精神"塑造是我国武德教育的核心工程,也是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尚武精神"在增进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建设国家制度方面起到了"凝结"的作用。从近现代到当代社会以来我国武术"尚武精神"的整体内涵发生了较大进步,这是伴随着新时代发展武术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升级。孔子曾经赞颂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为"天下大勇",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孔门三德"知、仁、勇"已经向着"求真"、"至善"和"逐美"的方向进步,在原有宝贵品格基础上更加贴合了现代社会武术发展要求。"尚武精神"中"知"的第一步是以掌握武术相关知识与技能为前提的,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尚武精神"中的"知"已经不能仅仅以掌握武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最终指标,而必须向武术文化本质进行更深探寻。在此背景下"求真"的价值取向应运而生,中国武术在"以德立人"过程中"求真"本质应该是武术的技击作用。技击功能是武术文化"尚武精神"的核心体现,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虽然不是号召人民进行对抗、进行侵略,但是以技击为核心的"尚武精神"是维护民族尊严、保障国家安全最有力的手段,不对外炫耀武力但是却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对外作战能力,这是我们国家体会"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教训之后所采取的最明智的决策。"尚武精神"中"仁"的寓意常常被解释成为"仁者无敌",背后寓意是一个人无欲则刚的状态。人们往往惧怕成败与得失,"尚武精神"中的"仁"号召习武之人忘掉比武结果的胜与败、得与失,将自身全部精力放在比武过程之中,抛除自身杂念将自己完全沉浸在武术之中。而后随着近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仁"含义解读也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仁"往往与"义"相连接在一起,"仁义"二字也是历史上仁人志士毕生所追求的事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标。从"仁"向"至善"品质的发展,从自身不恐惧、不担心到尽量不伤害他人、关爱他人,体现了随着时代社会发展"尚武精神"品质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升级。无论是"仁"还是"义"都必须在"至善"的道德前提下才能够发挥出正确的作用,无论从自身到他人到国家都是在近现代对于武术文化的及时更新,是践行儒家思想"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和谐内涵。在"尚武精神"中要达到"勇者不惧"境界就要在受到别人压制、误解和伤害的过程中坚守自身的信仰和意志力,自身敢于去奋斗不对困难进行臣服也不屈膝于自己的情绪,这是对于自由的不断追逐需要有敢为和敢不为的勇气。社会中对于美的导向需要一个明确指标,而在近代以来"尚武精神"中出现的"勇"这种纯粹的品格是符合于对于美的筛选的。我国武术文化是一种不断追求"美"的文化,无论是从制度层面、器物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体现着这种"逐美"的现象。在民族"尚武精神"引领下我国武术的打和对抗都体现着一种"美",这种"美"不仅包含着"技术美"、"形式美"、"寓意美"同样也代表着"人性美"、"品格美"和"内涵美",所以这一切都区别了我国武术技击不是暴力的、更不是流血野蛮的,是在以"勇气"为内涵基础上包含着人性的真诚和善意与其它各种武术流派交流的"逐美"过程,慢慢实现了从武术"技术"层面达到了武术"艺术"层面。中国武术将以"逐美"的形式走进人们生活之中,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丰富习武之人的情感生活,实现"尚武精神"背景下"勇"品质的全面飞跃,加强武术文化的全面教育功能,逐步完成武术的历史任务。从理解武术知识技能不惑层面的"知"最终到达求得武术本质的"求真"层面;从"仁者无敌"不再惧怕担忧武术对抗过程中胜败与得失的"仁",到达主动关爱他人生命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至善"层面;从敢于面对武术对抗行为追求武术技能功能实质发展的"勇"到达将整个武术技击交流过程赋予美含义的"逐美"层面。这都是在"尚武精神"背景下武术文化品质的进化、升级过程,是武术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全新影像。这一切所追求的终极价值都是完善人、教育人、"以武成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