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史籍《中興遺史》及其作者趙甡之研究

来源 :“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89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甡之为南宋初年着名将领赵哲之子,一生声名不显,也少有事迹流传.但他痛定思痛,撰写了一部《中兴遣史》,后人也因此而记住他的名字.《中兴遗史》一书,共有六十卷,为编年体史书.约成书于宋孝宗刚继位不久,主要记载了宋钦宗、宋高宗两朝的历史.这部书虽然在成书后屡见宋人引用,后来却亡失于宋元之际.《中兴遭史》取材谨慎,考证细微,叙述平允,颇具史识,是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史着,对研究两宋之际的历史尤为重要.虽然此书散失较早,但也应该引起当今学者的足够重视.
其他文献
取得战争的胜利,稳固且资源丰富的大后方是关键性因素之一.1935年蒋介石首次入川统一川政、建立重庆行营、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营和建设重庆等一系列谋划和行动,表明建立以四川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是对日作战的战略需要且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已有所筹划.本文以蒋介石1935年首次入川为中心,证明蒋介石于1935年首次入川并不仅是“剿匪”,同样有寻找抗战大后方的战略考量,随着西南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和抗战形势
近代以来,长江航运发生质的变化,随着轮船运输的产生和发展,长江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轮船运输进入长江以后,在中西航运业竞争的格局下,长江航运取得巨大进步.近代长江航运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长江流域贸易的增长,“因商而兴”是长江沿岸城市发展的普遍规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金融业和工业的发展,三者共同推进了长江中上游城市的发展.因此,近代长江航运的进步对长江中上游城市在近代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6年4月,出身重庆的中日混血诗人黄瀛,进入位于东京的文化学院本科学习.文化学院在“大正自由教育运动”潮流中应运而生,主张力行新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天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设了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及文艺实践范畴的多种课程.黄瀛在该校学习期间,与在校任教的日本文坛知名文化人展开了文艺交流活动,如与谢野晶子、奥野信太郎、新居格等人,并与同校生创办文艺杂志,积极进行了文学创作实践.笔者
巴渝地区大多为山地丘陵地貌,先民因地制宜利用山溪泉水进行多种形式的灌溉,水利设施以堰塘为主.由于地貌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水利开发从中部、东部、西部到东北、南部、东南渐次展开,明代中叶开始大规模兴起堰塘建设,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全面繁荣,改变了四川盆地水田分布格局,为巴渝地区跻身盆地富庶地区奠定了基础.历史时期四川盆地积累了深淘滩、低作堰、宽砌底、斜结面等建造技术.由于巴渝地区地形复杂,冬水田成为塘堰蓄
西方经济学已经在历史上漫步了三百余年,其优美的足迹值得每一个当代学者研究.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仍旧沿袭西方经济学的演化规律,但在我国的实践又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本文正是立足于西方经济学的演化过程,力求从中发现经济学的演化规律,结合发展中国家资源难题及城镇化路径,探索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最终在经验研究基础上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本质是选择性的经济配置,这是历史演化不变的主题,而当前城镇化是实现发展
宋元时期湖州方志《三阳志》、《三阳图志》及明初《潮州府图经志》、《潮州府志》原本早已散伏,幸有《永乐大典》残卷(以下简称《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及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两卷保存了该书的大量佚文,陈香白因辑成《潮州三阳志辑稿》(与《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合刊,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除完整的两卷外,尚有部分《三阳志》佚文随字韵散布在《大典》他卷中,其中包括早年方志学家张国淦
《廉州营汛舆图》原件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是一幅极为少见的专门描绘清代广东省廉州府辖境内山川形势、塘汛分布情况的舆图,对于研究清代广东西路海防尤其是钦廉地区海防而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论文对两种版本的《廉州营汛舆图》中的注记标签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史料,进一步研究了该图的绘制年代问题,认为其绘制年代当可推定为道光十六年(1836)至道光三十年(1850)之间.
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传播,对17-18世纪的东西方世界均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与西方有了相当深入的接触和碰撞.欧洲科学家、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乐观地断言:"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与最高雅的文化今天终于汇集在大陆的两端,即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其目的就是当这两个文明程度最高和相隔最远的民族携起手来的时候,也会把它们两者
中国的山水志编纂始于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各朝均有修纂,但数量不多,至明清方进入鼎盛.其中,元代的道教山志编纂颇引人注目,现存者有刘大彬《茅山志》、元明善《龙虎山志》、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邓牧《洞霄图志》(一作《大涤洞天记》)、陈性定《仙都志》等,山志趋于成熟.其中《龙虎山志》是第一部奉敕编修的山志,也是龙虎山的首部山志.此后,龙虎山作为道教中枢,屡有修志之举.《永乐大典》残卷今存《龙虎
《神仙传》张道陵传原为早期葛氏道徒所作,汉魏本基本维持祖本面貌;云笈本为维护张道陵之教祖形象对传文进行删略;四库本当源自唐前即已存在的异本,经宋代教外知识分子补编而成.教内思想的发展、新传说的兴起及社会潮流的转变共同促成了文本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