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公共化:透视民族关系的新视角--以吉林省前郭县蒙古族文化发展为例

来源 :第二届双边蒙古民俗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N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否获得了制度和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是否积极主动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动力是否来自于全社会?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否具有足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是否获得了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队伍是否足够壮大?少数民族文化能否成为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共享的大众文化?各兄弟民族是否积极参与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等等,是衡量民族文化是否成为公共文化的重要指标,也是透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新视角。
  本文以前郭县近十年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的经验为典型案例,就我国新时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的主客观条件、民族文化如何走向公共化、民族文化的公益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他文献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人民也拥有一份先人留下的共同礼物,即历史文化遗产。这些世代人类留下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成为人们透视先人灿烂文化的见证。世界文化遗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五女山山城遗址, 自2004年7月1日,在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我国各级政府的关注下,遵循有关章程,其保护利用体系日益完善,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着越来
本文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世界遗产保护的政府角色及责任和澳门历史城区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澳门历史城区管理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原则。
开平碉楼的存在与保护,在现代依然起着联系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它对进一步促进华侨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对人们了解历史,开拓未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平碉楼作为体现中国华侨文化和中西文化在一定地域的乡村密切融合的独特的历史载体,应当被全世界人类予以关注和保护。人们肩负着保护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的崇高义务和神圣责任,在当今法治社会。开平碉楼的保护工作离不开法律的支撑。不断完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实现郑州都市区建设与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的平衡、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郑州市城市发展的蓝图,总结城市的快速全面发展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结合建筑群价值和保护管理现状,探索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建筑群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文简要概括了梯田、红河哈尼梯田的发展历史,客观分析了红河哈尼梯田的环境特点,从地形、气候、水资源等三个方面归纳出其所具有的独特性;据此归纳出与其环境特点相适应的几项特殊的以梯田生产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通过对《地方志工作条例》相关规定的学习,作者认为地方志书与地方综合年鉴的关联问题的讨论是有价值的,但与当前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整合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资源,借助二轮修志的平台建立地情资料数据库的工作关联相比,又显得价值小得多,因为后者已经涵盖了前者,也就是说未来修志的资料是来源于地情数据库,而并不是地方综合年鉴。
本文首先通报了宁波市地方志工作开展基本情况,然后介绍了作者对二轮修志的看法,认为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编纂思想,彰显地方志特色,并且加强领导,依法修志,确保编纂质量,努力开创地方志工作新局面。
对口传诗歌与民俗仪式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往的评判无外乎趋向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观点:第一,作家创造性地学习模仿了口传诗歌或民歌,使作品更趋于大众化或更优美:第二,作家作品中对民俗生活描写得细腻、生动,等等。
在18世纪的中国清朝时代,陆陆续续地编纂出版了以(清文鉴)为名的大规模满语词典。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御制清文鉴)(1708年), (御制满蒙清文鉴)(1717年), (御制满蒙清文鉴(以满文字母转写))(1743年),《御制增订清文鉴》(1771年),《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1780年),《御制四体清文鉴》,《御制五体清文鉴》等等。
本文除引语和结语外,主要包含以下四小题内容:(一)民间学者(约500字): (二)蒙古民族民间学者(约800字); (三)民间学者的民俗学及民间文化研究(以蒙古民族民间学者为例)(约3000字);(四)“草原学者”对于蒙古民族的意义(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