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股分析的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资源评估和管理

来源 :第十届全国水产青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1996-2006年7-11月中国大陆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柔鱼生产统计、平均渔获个体等数据,基于股分析估算了不同自然死亡率下(M=0.03 ~0.1/10d)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7月份的初始资源量,以及该群体为对象的渔业管理参考点,包括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和逃逸率,并且拟合了该群体补充量与亲体量的关系,模拟了2006-2020年资源量和渔获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为0.06/10d为一个临界点,若实际M小于0.06/10d则该群体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等于0.06/10d则该群体处于充分利用状态,大于0.06/10d则该群体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空间.补充量亲体关系结果表明,Beverton-Holt模型拟合效果略优于Ricker模型.要持续利用该资源,MSY应设在10万吨左右,逃逸率应设在40%左右;当M=0.06/10d时维持目前的捕捞努力量,到2020年该群体的资源量均处在稳定状态,且能保持每年9~10万吨的产量.
其他文献
研究了在实验室和常温条件下敌杀死、索虫亡、百草一号、敌敌畏、卷清、逐灭、逐灭(自来水)、锐劲特、抑虱净、草甘膦、星科等10种农药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幼虾对不同农药的耐受力相差较大.这几种农药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62×10-3、2.28×10-2、16.7、2.57×10-1、4.73×
在(23±1)℃水温条件下,采用半静止式生物毒性试验法,分析了4种重金属离子(Cu2,Hg2+,Zn2+ Pb2+)不同浓度溶液对花(鱼骨)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花鱼骨的受精过程、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均有一定的致死和致畸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受精率下降、胚胎发育延缓、引起各种畸形、胚胎死亡和仔鱼运动性差、死亡率高等。在相同的超标倍数下,4种重金属离子对于精子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毒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对太湖进行水化学及水生生物学分析采样,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富营养化指数法对太湖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源进行评价与分析.水质污染评价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太湖的主要污染物为氮(N)、磷(P)和有机耗氧量(CODMn).总磷(TP)所占的污染负荷指数最大(34.34% ~ 54.34%),平均污染指数为48.36%.叶绿素a(Chl-a)与TN、TP和COD
比较了褶纹冠蚌、三角帆蚌与河蚬等三种淡水贝类24h内对水族箱中藻类的消除量、消除率及0 ~4h三种贝类对藻类的消除效率(Ki).结果表明:(1)褶纹冠蚌、三角帆蚌与河蚬第24h对藻类的消除率分别达到74.3%±2.9%,75.6%±2.1%,88.4%±3.1%,三种淡水贝类对藻类的消除效果显著;(2)t检验表明,24h内河蚬对藻类的消除率、消除量显著大于褶纹冠蚌、三角帆蚌(P<0.05).河蚬试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统计资料研究中国近海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数量空间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白姑鱼渔场一共有三类,即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春季东海沿海水域;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夏季的东海北部;越冬场渔场有两个,北部越冬场在冬季的黄海中部,南部越冬场主要集中在东海南部外海.1978年后,东海白姑鱼产量明显上升,超过黄渤海区的产量.不同渔场白姑鱼产
利用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虾类密度及优势种冬季和夏季的时空分布,并结合该调查海区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虾类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门湾水域冬季和夏季虾类重量密度分别为237.09 kg/km2和1331.96kg/km2,尾数密度为162.21×103ind/km2和465.94×103ind/km2.虾类重量密度分布呈三门湾西北部水域高于东南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主要捕捞对象,黑潮暖流和亲潮寒流对柔鱼渔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尝试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1998-2007年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在25° ~40°N、125° ~ 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为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 ~ 40°N
根据2001、2003~2007年5和8月对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30°50′N、121°53′~122°17′E)2个季节12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对洋山岛附近水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及种类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程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07年间5月份种类数变化不明显,8月份种类数有所下降.其中,占浮游动物种类数量最多的桡足类在2003年出现种类数量的高峰,
根据2008年6月在30.90° ~ 32.10°N、121.70°~121.95°E海域一个航次的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浮游动物种类分布、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共出现浮游动物31种(不合11种浮游幼体和3种腔肠动物),分8大类,其中以桡足类占据优势,占总种数的32.26%,占总丰度的84.02%.该区总生物量均值为845.54mg/m3,大潮时总生物量均值为8
首先分析洋山工程建设中包括了围填造地,桥桩钻孔,疏浚,炸礁,爆破挤淤,管道排放,陆域吹填等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环节。由此,进一步筛选出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因子主要是悬浮物,冲击波和填埋。如悬浮物,冲击波导致渔业资源数量的明显下降,从而影响生态系统供给功能。但随施工范围缩小,影响范围受限,至2007年,渔业资源数量基本恢复。由此推测,工程对海域生态供给功能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阶段。生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