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立体务实的师德建设管理机制--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德建设总结

来源 :全国第四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m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都师大附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在一百年的办学历程中,首师大附中秉承"正志笃行、成德达才"的育人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多次被评为师德、德育工作和北京市中小学先进集体.2007年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15年10月成为"全国师德建设实践创新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扎实而富有实效的教师队伍建设.其中立体务实的师德建设管理机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所谓立体务实的师德建设管理机制就是通过“教育培训”、“激励引领”、“考核评价”三位一体的方式,有的放矢而又务实有效地开展师德建设。
其他文献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近20年了但是香港地区的大学生国民身份认同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无论是在香港的"反高铁"事件、国民教育课程事件以及"占中"事件中,都有大学生参与其中,并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地区大学生国民身份认同问题的产生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教育因素,也有政策因素,既有学校因素,也有家庭和社会因素,我们需要探究其根源,提出相应的路径加强香港地区大学生国民身份认同.
近年,青年世代的角色和地位备受关注.澳门青年世代政治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华洋共处分治、葡人管治为主华洋各自为政、过渡以及后过渡四个阶段;具体变迁形式表现为政治价值本位从集体本位转向个体本位,政治价值取向从一元转向多元,政治人格从殖民依附转向自主选择,政治参与从游移观望转向理性务实.关注澳门青年世代政治价值观的变迁对澳门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考量.
香港青年认同观的特征可从国家认同、香港发展、核心价值、政治参与、认知行为五方面分析.解决香港青年认同问题,应契合当代意识形态"情绪政治"的特点,重视政治情绪与民众认同的影响关联,并以"情绪管理"为新的路径,注重青年生命体验的情感认同与生命历程境遇的正向改善,达致香港青年对国家、对政府、对社会与对自身的积极心态与整体认同.
学校民主氛围营造意味着让师生能够在平等理智参与中交流经验、学习联合生活.然而现实中师生缺乏参与机会,参与中缺乏平等、理性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民主氛围的建设需要从学校制度、教学、活动等点点滴滴做起.在教育实践中,已经看到了许多为民主而教的努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倡导民主的社会中,许多冠以民主名义的做法,其实未必符合民主的精神.不断反思学校的制度和自己的言行是否促进了平等理智参与,是否存在压制或
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屡见不鲜,究竟教师是否可以惩罚学生,这个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对惩罚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证实教师惩罚学生是中外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是地方高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抓手,包括发扬教学为本的学校文化、制定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案、构建有效课堂、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促进与教学相关利益的制度化、全方位推进教学研究、各相关部门积极协助人才培养等七个方面.
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可以做相对地区分.教育工作者不要轻易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作道德判断.德育工作者不能越界,将本应由心理咨询或治疗去解决的问题以德育的方式去解决.
大学阶段是人的道德自我的定型期,从而完成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换,进入到道德自由的王国.大学德育缺失道德自我教育的后果表现为大学生道德自我意识偏离和道德自我能力低下,探究其原因是大学德育的道德自我概念空位、大学德育对道德自我研究的薄弱和大学德育实践中道德自我的离场,大学德育需要明确大学生道德自我的教育内涵、建构大学生道德自我的教育理论和充盈大学生道德自我的教育实践.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是大学德育工
进入互联网+的自媒体科技时代,大学生成为科技知识学习、掌握、应用和传播的主要群体之一.如何在自媒体科技去中心化、语境碎片化和传播自由化等语境中,通过大学生科技观承载意识形态话语权,对大学生有关科技观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师德建设是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部分,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师德建设,福建师范大学在福建省高校率先成立了教师伦理委员会,在师德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