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量输血观念更新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2年第六届输血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maho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早期大容量输血的预测。但大量输血容易导致高死亡率、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因此,通过改善大量输血中血液成分的比例及FFP, RBC与血小板的比例,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的输注,晶体液的输注,止血后的输血等方面,来防治大容量输血带来的风险。
其他文献
1927年Landsteiner等发现了P血型,对P血型系统及抗P的研究进行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P血型系统抗原在很多细胞上都有表达:红细胞和其它血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消化道和泌尿生殖组织的平滑肌细胞,成熟胎盘的间质细胞,肿瘤细胞和癌细胞。在某些细菌的脂多糖上也发现了P抗原。并阐述了P个体与尿路感染和流产等方面相关的关系。
近来对输注红细胞患者转归的研究几乎得出一致的结论-各种数据(包括死亡率、感染、器官衰竭、肺脏并发症)分析显示重症患者输注红细胞后预后不良。甚至在一直以来认为需要保持较高血红蛋白水平的心脏病患者中,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心脏病患者大量输血对预后有不良影响。以上内容说明,常规治疗中的红细胞输注需进行再评估。虽然有时存在着明确的或相对的输血指征,越来越多的数据指出以往需要输红细胞的情况现在看来不应该再输。应
本文对血小板抗原做了简单的介绍。从胎儿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及被动免疫血小板减少症等方面阐述了研究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逐渐成熟起来,主要分为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并对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做了概述。
根据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医院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要求,推进县级储血点建设.经潍坊市卫生局批准,潍坊市于2010年6月18日设立12家县级储血点职能单位.中心血站承担供血区域范围内血液储存的质量控制,建立储血点管理体系,对各储血点相关业务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储血点血液接收、入库、储存、发放进行实时监控.市中心血站对储血点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建立以血站为中心的计算机区域性网络系统,建立储血点工
病毒污染已经成为安全输血中最受关注的一大风险因素,会引起某些经血传播疾病的蔓延.其中,传播病毒危险性最大的血液成分就是血浆.因此,为了降低输血传输感染病的发生率,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研究合适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血浆中病毒灭活技术有四种:S/D法、亚甲蓝光化学法、补骨脂素光化学法和核黄素光化学法.然而,每一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处理过程、灭活效果、处理后的血浆质量
本文介绍了大容量输血的定义,阐述了大容量输血准备工作、临床评估、对血液的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的指导方案。其应用范围有外科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外科创伤大量输血、心脏外科大量输血、产科大量输血。排除内科疾病导致的出血:血液性疾病导致的凝血障碍、肝功能衰竭及其他内科疾病的出血治疗。
血站文化就是把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与各项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强化公共关系意识是新时期对采供血工作提出的挑战,采供血工作人员应有公共关系素质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打造血站文化、加强血站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组织的领导,工会、共青团密切配合,全站职工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结合血站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展现血站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再上新台阶。
从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改善环境,强化培训,提高采血服务质量;落实献血后服务,关爱献血者;简化血费返还流程等4方面,介绍了服务式招募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措施的落实,建立了一支固定的献血者队伍,确保了输血安全。
目的:提高血站血供科血液供应质量.方法:在血供科质量管理中识别、分析、确定与供血相关的重点环节的质量管理,借助质量管理体系加以强化.结果:临床供血质量、供血服务不断提高。结论:加强血供科的质量管理,增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和运行有效性,保障血液质量.
预防不合格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最重要的目的1.本文根据采供血过程管理的特点,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不合格的处置要求和有关"激励理论"2,探索和构建了不合格的"三要三不"管理模式,对日常考核和各类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进行差别化管理,为激励员工敬业、挖掘工作潜能、保证整改措施落实到位,促进血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