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研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多集中于社会经济指标,对区域固有的自然位置与后天赋予的行政"身份特征"研究较少。本文在探究自然地理因素的同时,引入市辖区、省会、城市群以及各个交互项的行政身份虚拟变量,使用冷热点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法呈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并利用回归分析揭示地理位置与"身份特征"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其主要结论如下:(1)经济热点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且以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四大城市群为核心,而冷点区集中在以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黔东南自治州和怀化市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整体看来,东部沿海的热点与中西部内部的冷点呈现全国范围的"热"中心-过渡区-"冷"中心区的县域经济空间结构,且"热"中心的极化效应明显高于"冷"中心,而"冷"中心的扩散效应显著强于"热"中心;(2)从标准差椭圆结果分析,我国经济走向呈现东北-西南走向,经济重心逐渐向西北移动,从长期来看我国县域经济的不平衡增长有减弱趋势;(3)在地理位置方面,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多集中分布在河网密度大、坡度>15面积比重小、平均海拔低的区域。而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正向自然因素还是负向自然因素对经济影响逐渐减弱,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正在逐渐摆脱自然地理属性的影响;(4)"身份"属性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市辖区身份特征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大于省会身份与城市群身份,但随着时间发展,城市群身份作用日益凸显,表现出与其他两种身份特征不同的趋势,其对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同时城市群身份对缩小城乡差距起到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也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