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敏型聚吡咯纳米管的合成及可控释放研究

来源 :第九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分子刷软模板法合成了一种具有温敏性质的聚吡咯(PPy)纳米管。首先通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自由基聚合合成PGM主链,并水解主链上的环氧基成羟基,引发DL-丙交酯聚合,生成聚乳酸降解层。利用聚乳酸末端的羟基,安装上RAFT链转移剂。然后接枝上4-苯乙烯苄基吡咯(PMS)和4—苯乙烯磺酸苯酯(PVBS)功能层;再接枝上具有温敏性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层。接着用FeCl3氧化吡咯偶联。在碱性条件下水解PVBS成苯磺酸钠,聚乳酸层也随之水解。接着酸化。最后在FeCl3和单体吡咯的存在下进一步交联,合成具有温敏效应的聚吡咯纳米管。在纳米管中,聚吡咯层主要用来交联形成管状结构和产生光热效应。苯磺酸能够增加整个纳米管的水溶性,并且与吡咯能够自掺杂,而增加光热转换效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层主要利用其随温度的变化而呈现出的“溶解-塌缩”效应而实现纳米管口打开与闭合。溶解时由于其高密度PNIPAAm充分的伸展,将管口封闭。高温时,PNIPAAm塌缩,将管口打开。选择亚甲基蓝(MB)为释放对象,数据显示温敏型聚吡咯纳米管具有光热温控释放行为,依据紫外数据计算,释放MB的量为41%。
其他文献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全球陆地土壤碳储量约为1300-2000pgC,是全球植被碳库的2-3倍和大气碳库2倍多。森林土壤中的碳占全球土壤有机碳的73%,土壤是大气CO2的一
摘要 音乐课的审美教育实质上就是把美学的理论,渗透到教学之中去。用正确的美学观,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 小学音乐 四美教学 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就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从而去发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