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干扰技术及其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来源 :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NA干扰(RNAi)是由特定双链RNA (dsRNA)引发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它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及植物、真菌和动物等真核生物中,能监控异常的或外源的遗传物质在机体内的水平,并调控基因的表达.RNA干扰技术不仅已开始应用在植物抗病毒育种、品种改良、功能基因组研究、代谢调控和雄性不育系培育等研究领域,而且应用于多种病原真菌致病基因的沉默控制研究中,在食用菌抗病毒菌株选育、品质与耐储性改良、无孢菌株选育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采用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氮磷浓度和比率对3种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和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hia pungen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藻的最适氮磷比率(原子比)分别为30;1.30:1和10:1.当氮磷比率介于0~100:1时,3种赤潮藻的生长速率与营养盐浓度的关联度
化感作用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在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和赤潮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可能存在化感作用,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 Lu)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但发挥化感作用的化学基础如何目前尚不清楚.研究了A.tamarense CI03(ATCI03)、A.minutum TW
2005年11月22-25日和2006年12月2-23日在汕尾港发生了球形棕囊藻赤潮.从这两次赤潮的发生季节和生物种类来看,它们都有相同之处.不同的是2006年的赤潮-发生时间更长,面积更广.重点通过对这两次赤潮发生前、中、后的气象、水文条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两次赤潮相似点和相异点,并找出减少赤潮灾害损失的相应对策.结果表明,气象因素对赤潮的形成和消退有直接作用,也是造成赤潮相异性的主要因素.
2007年2月2日至3月5日期间,广东省汕头附近港湾及南澳岛附近海湾发生了球形棕囊藻赤潮事件,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导致附近养殖场成群扇贝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万元以上.这次赤潮事件主要有3个特点;(1)藻类密度不大,表层海水中只有零星破碎的胶囊体,底层海水中胶囊体密度约3~5个/升;(2)影响范围较大,从刚开始在汕头妈屿和莱芜湾发现,到广澳前江、南澳岛四周、牛田洋、海门、濠江等沿岸海域都出现藻类
根据赤潮监控区监测资料分析,在南海赤潮多发区,海水富营养化条件已经具备.因此气象、水文要素条件就成为赤潮暴发的重要启动因子,而天气环流的维持与变化决定了气象、水文要素因子的稳定与变化,再根据赤潮生物培养试验,从初期繁殖到后期的暴发性繁殖,直至达到赤潮生物密度,这一过程一般都需要4~5 d的时间.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近10年的赤潮发生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生成前期的天气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要素,分析
多年来我国近海赤潮发生的频率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给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着重分析近20多年来(1980—-2003年)南海海域发生的赤潮,系统比较南海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区)的赤潮藻种特点,结果表明,在南海不同海域以及不同的时间,赤潮的主要藻种也存在差异性。在北部海域,主要赤潮藻种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在东部海域和南部海域是扁甲藻(P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采样分析,对2002年6月底至7月发生在南海西部(越南海域东南部)大规模赤潮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报道.该赤潮发生在湄公河口东北部,离岸约200 km处,持续大约6周,赤潮期间叶绿素a浓度最高达到4.5mg/m3.本次赤潮造成了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死亡率的大幅增加,其优势种是有害藻种haptophyte Phaeocystiscf.globosa.同期海表温度遥感影像显示出从海岸扩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竹醋液对7种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竹醋液对金针菇、杏鲍菇和双孢蘑菇菌丝体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可达100%;在高浓度条件下,竹醋液对秀珍菇、黑木耳、香菇和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在低浓度条件下对其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当前全球能源供应日益紧张,从国家能源和战略安全考虑,研究新型能源替代石油尤为迫切,而通过发酵生产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获得途径.本文以耐高温、耐高酒精度菌株GAZS005为材料,对马铃薯液体发酵产乙醇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并对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一次一因素法,筛选出了马铃薯液体发酵产乙醇各因子(α-淀粉酶添加量、糖化酶添加量、发酵时间、酵母接种量、发酵液pH、氮源添加量等)的最佳用量。通过发
首次对福建省牙梳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共采集并鉴定大型真菌178种,分属4纲12目38科84属.区系分析表明,该保护区大型真菌属于我国华中和华南的真菌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