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S和自适应用户模型的人机交互

来源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10届全国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用性是人机交互研究的重要目标。自适应用户系统通过构造并利用用户模型,动态适应当前用户和当前任务,促进了人机交互的质量。本文通过对用户建模内容现状的分析,讨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本文首先分析了用户信息需求下,人机交互中需要考虑的个体心理特征:然后通过深入分析人机交互的“刺激-反应”情景,提出并讨论了我们提出的用户模型四元架构,该模型充分考虑了用户的个性特征和反应特征。而其中领域模型的提出和实现为独立于领域的用户建模提供了一般化的解决思路。最后,我们给出了基于MAS和本文提出的用户模型的人机交互实现框架,并通过实验模拟,证明了我们想法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在保证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开发设计了三种不同形状的燃烧室,应用CFD数值模拟软件,首先对三种不同形状燃烧室进行了网格划分,选取适当的计算模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了缸内气体流场、温度场、湍动能分布。通过对不同形状燃烧室的缸内气体流动情况,温度场,湍动能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挤压面增大,则挤流强度增大,提高了缸内气体的流动速率。有利于局部湍动能与平均湍动能的提高,从而提高火焰传播速度,
曲轴是发动机的精密、关键零件,形状复杂,尺寸公差要求严,检测项目繁多。为确保曲轴的质量合格,不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国内外曲轴生产厂家对曲轴的内在质量和外形尺寸精度均进行100%检验。曲轴内在的质量检验,主要有超声波探伤检验、磁力探伤检验、硬度检验等;曲轴外在质量的检验主要包括长度、直径、键槽、偏心距、角度、径向跳动、圆度、轴向跳动、直线度、锥度等。本文通过介绍两种曲轴轴向位置尺寸的检测方法,使有关企
通过液体流量试验台测试表明,同一副喷油嘴偶件与不同喷油器体组装成的喷油器总成,在试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喷油量也有较大差异;用同一根钻头在数控喷孔钻上加工出的喷油嘴偶件,其喷油量也不同。原因在于喷油器体的高压油道及喷油嘴孔在加工完成后其表面存有毛刺。喷油器体的高压油道及喷油嘴孔内表面毛刺的去除不彻底,已成为制约燃油喷射系统质量的一个瓶颈问题。通过磨料射流技术在喷油嘴喷孔和喷油器体高压油道的加工实践
在重型柴油机上,进行燃媒催化剂再生微粒捕集器对微粒的捕集及其强制再生特性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微粒捕集器的背压随微粒的捕集时间呈线性逐渐提高,燃油中加入的铁基催化剂可以降低使碳粒能够燃烧的温度,从而提高微粒捕集器的工作效率,增加微粒捕集器的微粒储备能力。当燃油中无添加剂时,在特定工况下发动机运行19.5小时后,微粒捕集器的两端压差达到10kPa,而有添加剂时则可延长到23.5小时。在530℃的强制
柴油转子发动机是一种新型发动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高功率密度、运转平稳、高速性能好等特点,是军民用特种电源、自行武器辅机电站、轻型飞行器、游艇等的理想动力。本文主要介绍了柴油转子发动机国外发展情况及我国研制开发现状,分析了柴油转子机的特殊性、研制难度和技术关键,论述了开发柴油转子机的重要意义,展望了应用前景。
柴油机缸内的传热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柴油机的性能、缸内气体循环的微观工作过程以及柴油机的润滑系统。本文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OUS对6110柴油机气缸盖—气缸体—气缸垫—活塞组—气缸套耦合系统进行传热过程分析。冷却水侧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温度的边界条件由CFD软件Star-CD对整个水路进行模拟计算获得;底板火力面侧燃气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温度的边界条件由GT-POWER软件对缸内工作过程进行模拟获得。另
研究了在柴油机上燃用乳化柴油添加二乙醚时5的排放特性,并且与燃用柴油以及乳化柴油时的排放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乳化柴油中添加二乙醚能降低NOx和烟度的排放,尤其是在高负荷时,能明显降低HC和CO的排放。与燃用乳化柴油相比,即使在部分负荷时,也不会对NOx排放产生不良的影响。
本文利用大型通用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软件GT-Power,以6106柴油机为例,研究了壁面温度的不均匀性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壁面温度由已有的气缸盖—活塞组—气缸套耦合传热数值模拟软件计算。通过计算得到不同绝热层厚度下,壁面温度波动对柴油机燃气温度、传热、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影响。计算结果为柴油机的性能开发和优化设计提高依据。
为落实朱镕基总理关于“特别要大力发展小水电”的指示,结合四川省的现状,就小水电代柴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生活用能应实行多能互补.在小水电资源丰富的地方,有较大比例的农户实行以电代柴是可行的,但要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和采取一些特殊措施.
意识计算模型的研究足人工意识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也是新近引起科学家们关注的新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现有人工意识各种研究途径,系统给出了国内外各种意识计算模型的介绍和评介。内容包括意识科学研究的现状、意识的神经网络模型、意识的量子计算模型以及国内主要的意识建模研究成果等。最后我们也结合量子计算及其意义,从哲学角度探讨目前人工意识的局限性和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