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大学生体育类社团联盟,是一个旨在帮助高校体育类社团打造体系完整、层次深入的资源共享平台,并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构建联盟的目的主要是活跃高校体育类社团,提高学生社团比赛能力以及丰富社员课余生活。联盟通过举办比赛为各高校体育类社团建立联系,社团间可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联盟的成员是来自不同高校的体育类社团,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以及学校的界限,以共同兴趣加入联盟。高校体育类社团联盟通过搭建高校体育社团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以不定期开展沙龙、座谈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为主要方式,促进社团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对发展较好的社团在联盟中分享其经验,有利于帮助社团负责人更好地进行社团建设与管理,推动高校体育社团的整体发展。体育赛事是联系社团成员间最为有效的方式。联盟通过促成同类型社团办赛、整合协助已有赛事发展,以巡回赛、挑战赛、主客场联赛等多样化的比赛形式,构成高校间常规性体育赛事及相关活动,为高校体育社团带来更多高质量赛事,增加校际间体育文化交流,充分展现体育精神的内涵,推动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高校体育类社团所拥有的资源并不对等,联盟通过统筹管理,积极促进高校体育社团间的优势资源共享。诸如社团指导培训资源互补、优质运动场地资源共享、专业赛事裁判资源流动等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团间的优势互补,对社团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本文以南京高校体育社团作为调查对象,对南京地区44所高校的288个体育社团的相关负责人、29个学生社团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对构建高校体育类社团联盟赛事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从社团内部管理能力、体育赛事和社员资源交流三部分对社团基本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社团组建联盟可行性较大;舞蹈、轮滑、格斗、棋类、健身瑜伽等类型的社团,组建相应联盟有一定难度,但仍可以促成与同类型甚至异类型社团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其次以社联访谈资料为依据进行分析,得出社联支持社团自身获取赞助的学校及社联对于社团自身举办赛事呈支持态度的学校,成立高校联盟可能性较高,但要求平台能够保证赞助的可靠、赛事的质量和安全。而学校制度较为严苛或是对高校体育联盟的理解不全面的学校组建高校体育联盟的可能性还有待发掘。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对高校体育联盟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1)健全联盟管理机制,联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以共同兴趣加入其中,联盟管理者应充分尊重成员,为便于管理及更规范的服务,更为公平分配联盟资源,联盟需建立起相应制度,并且在联盟的运行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补充制度,充分考虑到社团发展的差异性,在以不牺牲局部联盟成员利益的基础上帮扶联盟其他社团发展,促进联盟各社团协调发展,为联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打造联盟赛事IP,通过扩大比赛的规模来获取更多的赞助商入驻,当其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后,联盟也将提升自己的话语权,选择一些更符合大学生的赞助品牌来赞助赛事。同时,也应当根据不同学校对比赛赞助形式的可接受程度来制定比赛的规模及方式,形成联盟良好的品牌效应。(3)整合社团已有赛事,高校体育联盟可以帮助这些社团设立统一的管理,对不同赛事设立不同积分,将这些赛事纳入高校体育联盟的积分系统中,实现赛事资源整合。按积分数量进行排名,增加赛事的竞争性,提高参赛社员的兴趣度,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联盟的知名度。(4)开展联盟公益活动,体育联盟应当在联盟中积极举办评选活动,评选出在管理制度、技术水平等方面较为优秀的体育社团,并让其在联盟内部分享经验,让各社团共同学习。此外,联盟也应当在联盟内部选出专业素养高,技术水平好的优秀运动员,让其在社团内部进行技术指导教学。联盟也应当不定期向内部社团进行捐赠,给予社团资金、器材等支持。(5)寻求官方合作可能。从中国的实际现状出发,与政府部门开展合作,将对高校体育联盟的发展大有裨益。首先体现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在高校开展工作会相对有效率,有助于联盟的推广和在高校内开展活动;其次推广高校体育联盟,符合当代中国推广全民健身的目标,结合联盟与全民健身政策的推广,快速扩大影响力;最后与政府的合作,赛事更容易得到政府官方的承认与推广,而该赛事获得的具有官方性质的证书,相对来说对于比赛选手更是一种激励,吸引更多的高校体育社团成员参加联盟赛事,从而进一步提升联盟在社团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