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染SPK1活性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转染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1,SPHK1)活性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UCMSC)和UCMSC对多发性硬化的实验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治疗效果的研究,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UCMSC,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多种分子表面标志,以确定分离培养出来的细胞符合UCMSC细胞免疫表型,同时对UCMSC进行相关质控工作.携带SPHK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滴度为1.2531011/ml.第三代UCMSC复苏在细胞培养皿中,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dulbecco"sminimum essential medium,DMEM).当细胞长满细胞培养皿3/4时,更换血清浓度为5%的DMEM培养基,按照腺病毒滴度,每个细胞培养皿加入16ul携带有SPHK1基因的腺病毒.腺病毒刺激UCMSC48小时后收集UCMSC,然后提取蛋白.之后用westernblot实验方法检测UCMSC中SPHK1的表达,并和未转染病毒的UCMSC、转染未携带SPHK1基因病毒的UCMSC比较.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作为抗原与完全弗氏佐剂免疫C57BL/6小鼠制作EAE模型,UCMSC-SPHK1组小鼠分别在免疫后第7、14、21、28d通过尾静脉注射转染SPHK1活性的UCMSC(5.53106/只,0.2ml),UCMSC组小鼠尾静脉注射UCMSC(5.53106/只,0.2ml),对照组和EAE组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临床评分和脊髓病理切片评估各组小鼠发病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NK细胞、调节性T细胞CD4+CD25+的表达变化.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4(IL-4)的含量. 结果:采用组织块法可方便经济的从脐带中成功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分子表面标志的CD44,CD29和CD105,并不表达人白细胞抗原-DR、内皮细胞标志的CD31和造血细胞表面抗原的CD45;分离培养的UCMSC没有细菌、真菌、乙肝病毒、HIV病毒和内毒素的污染,可用于接下来的实验.经westernblot分析,转染SPHK1基因的UCMSC明显高表达SPHK1蛋白,而未转染病毒的UCMSC、转染未携带SPHK1基因病毒的UCMSC,SPHK1蛋白表达量明显较低.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与完全弗氏佐剂免疫C57BL/6小鼠成功制作EAE模型,14天左右小鼠陆续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经尾静脉注射干细胞治疗后,UCMSC-SPHK1组小鼠症状明显较UCMSC组小鼠和EAE组小鼠轻,临床评分明显减低.UCMSC-SPHK1组小鼠脊髓HE染色,炎性细胞较UCMSC组小鼠和EAE组小鼠明显减少,脊髓Fast-blue染色显示,髓鞘脱失较另外两组明显减少.各组小鼠脊髓免疫组化对比表明,在GFAP的表达上,UCMSC-SPHK1组小鼠明显少于UCMSC组和EAE组.在MBP表达上,UCMSC-SPHK1组小鼠髓鞘脱失较少,MBP表达量明显多于UCMSC组和EAE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UCMSC-SPHK1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NK细胞较UCMSC组和EAE组明显减少,而调节性T细胞CD4+CD25+的表达较上述两组明显增多.外周血ELISA检测显示,UCMSC-SPHK1组小鼠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17表达量较UCMSC组和EAE组减少,而IL-4的表达量较上述两组升高.所有的实验数据都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多个样本均数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 结论:转染SPHK1基因的UCMSC明显高表达SPHK1蛋白,具有SPK活性;MOG35-55与完全弗氏佐剂免疫C57BL/6小鼠成功制作EAE模型;经尾静脉注射转染SPHK1基因的UCMSC后,小鼠症状明显减轻,脊髓炎性细胞明显减少,髓鞘脱失也明显减少,脊髓GFAP表达减少,MBP损失较少.经尾静脉注射转染SPHK1基因的UCMSC后,小鼠脾脏中杀伤性细胞减少,而调节性T细胞增多;外周血ELISA表明,Th1型细胞因子减少,Th2型细胞因子增多.经尾静脉注射转染SPHK1基因的UCMSC后,小鼠免疫调节功能明显增强,因此,结果提示具有SPK活性的UCMSC可能成为治疗MS的一种新型生物方法.
其他文献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常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雪旺氏细胞(SCs)是构成外周神经系统的主要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受损的外周神经形态和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应用SCs移植修复SCI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单纯SCs移植,由于其存活时间较短,分泌能力较弱,以及不能使再生的轴突穿过移植物进入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会出少突胶质细胞持续性凋亡以及进行性脱髓鞘的改变.目前研究表明这种持续性的病理改变不仅仅跟局部微环境的改变有关,包括抑制因子的增生,营养因子的减少,还跟损伤后残留的轴突局部膜表面的离子通道的改变有关.脱髓鞘影响轴突运输,进而影响轴突的退化,而少突胶质细胞与轴突之间存在,代谢、营养、骨架支持、离子通道,轴突运输等关系。轴突离不开少突胶质细胞,同样的少突胶质细胞细胞的生存也依赖于轴突
患者主因外伤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4个月余,以"右侧额颞部外伤性脑出血术后颅骨缺损"入院.患者于2015年6月6日晚22:00突发抽搐,摔倒在地.行头颅CT提示右侧颅内血肿,急诊以"脑外伤后出血"手术.该病例提示,丙戊酸钠是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许多病人长期服用,一般比较安全。但丙戊酸钠引起血小板减少紫癫、出血和出血时间延长,长期服用可以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颅内出血,故其副作用值得手术科室关注。
脂肪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激素等,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促进血管、神经生成等作用。研究表明,ADSCs在脑出血损伤中表现出神经保护作用,但ADSCs脑内立体定向移植对脑出血后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对ADSCs脑内立体定向移植对ICH后损伤的神经保护和血脑屏障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ADSCs脑内立体定
脑出血是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疾病,关于其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有降颅压、开放式颅内血肿清除、微创血肿抽吸术等方法.细胞疗法是近年来神经修复学研究的重点,其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romalCells,ADSCs)以其来源丰富、易于取材、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等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团队近年来着力于研究脂肪干细胞在脑出血治疗方面的效果及其相关作用
外伤性脊髓损伤(TSCI)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近年来,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迅速增加.本文旨在调查和分析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提供一些预防措施,丰富的全球流行病学资料.
目的:脑卒中、颈动脉斑块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斑块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对22,222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并记录两组的血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otaltriglycerides,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
了解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变化,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海马神经元形态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存在海马神经元损伤,rTMS干预可以通过上调海马BDNF的表达以促进海马神经
了解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体内HPA轴水平的变化,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通过调控HPA轴水平对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慢性应激导致抑郁模型大鼠体内HPA轴失衡,导致糖皮质激素水平亢进,海马受到高浓度糖皮质激素的攻击而损伤,进而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而rTMS干预可以通过调节大鼠体内HPA轴水
结合一例面肌痉挛MVD术后出现三叉神经痛的案例的诊治过程,系统回顾学习面肌痉挛(HFS)及三叉神经痛(TGN)的发病机制,并思考本例病例中面肌痉挛MVD术与三叉神经痛发生的可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