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的年代际突变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ho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季是大气环流由冬季向夏季转型的关键时期,春季水分循环状况对于农作物播种和生长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初春季节推进中,中国东部地区的水分收支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现象.利用实测降水资料、ECMWF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Mantua等人提出和计算的太平洋振荡指数,着重研究了此突变现象的空间分布状况,关键区域降水和水汽辐合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与之对应的东亚水分循环和亚洲-西太平洋环流系统的变化特征.分析关键突变区淮河区域周围(111°~120°E,31°~36°N)的水分收支表明,3~4月水分收支的增量在1978年后突变性减少.1977年前,4月与3月相比,南边界水汽通量大幅增加,与之相应,区域水汽辐合和降水也大幅增加,4月是该地区春季水分收支增长最快的月份; 但1978年后,4月与3月相比水分收支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3~4月的初春季节推进中,1978年后高空东亚大槽的减弱年代际突变性变慢,中国西部及其以西高压脊的加强则显著变快,低空闭合副高西部的增强北进幅度及阿留申低压西南侧低压槽的减弱幅度显著减小,亚洲大陆高压减弱过程明显变慢,高压系统后部的增压过程则明显加快.高低空配合,导致了1978年后东亚3~4月水汽输送向北推进的年代际突变性减弱,以及中国东部的中南部地区3~4月水分收支增量的年代际突变性减少.
其他文献
于2018 年6 月在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采集100cm 泥炭柱,按5cm 间隔分样。采用210Pb、137Cs 同位素定年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及特征化合物比值法,对大九湖泥炭地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含量、组成、垂直分布特征与来源进行分析,并利用生态效应区间法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多,人类在迫不及待的探索新物质以求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难以处理的物质,而有机污染物因其不易降解、性质稳定且具有毒副作用的特点[1],造成了土壤重度污染且不易修复。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HOCs)are wide spread contaminants often realeased in the form of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NAPLs).
利用绍兴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资料,按照2012年11月1日实施的《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对四季长度和起始日期进行划分,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2年四季长度和起始日期与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探讨了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绍兴夏季最长,秋季最短;夏季明显变长,冬季明显缩短,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87d/10a和-3.03d/10a;夏季变长
基于最新观测资料揭示了近二十年华南地区汛期降水已由典型的双峰型季节变化特征向单峰型转变,传统前汛期和后汛期之间少雨间歇期的降水量出现了明显增强,并表现为强降水事件的增多.这一转型的原因,一是七月热带太平洋海温在近20年不断升高,尤其是140°E以西的台风生成源地,海温的增幅更加明显,使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位置更加偏西,对华南沿海地区的台风性降水影响也更直接.除海温上升外,东亚陆表温度也在上升,且增温幅
2012年9月1日~2日,华北区域出现了大范围的降水过程,北京地区降水量达到暴雨量级,其中西部地区局部达到大暴雨.在此次暴雨过程中,通过融合应用多种探测资料(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及常规天气图表)的分析和判断,得到了准确的雨量预报.通过对这次天气过程预报服务的总结,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综合利用多种密集的探测资料,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出降水系统的位置,较好的把握降水开始和结束时间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ring soil moisture in different reanalysis datasets of ERA-Interim,MERRA,JRA-25,CFSR and NCEP/NCAR-R1 are inter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in situ observatio
本研究研制建立了中国地区秋季降水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利用了来源于模式资料和观测资料的变量分别为500hPa高度场和海表面气温场.对GH5降尺度方案与GH5+SST降尺度方案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一方面,此两方案的降尺度结果都优于模式原始结果,另一方面,GH5+SST方案的降尺度结果显示出了优于GH5方案的降尺度结果.在独立回报检验中,两种方案的12年平均空间相关系数从模式原始结果的~0.4提高到~0.
利用1951~2009年全国662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地理位置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夏季风影响北边缘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基于过程透雨量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能很好地反映边缘带降水特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10°E处,北边缘带南界大致位于36°N,北界大致位于41°N.边缘带宽度与其南界具有很好的负相关,且
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研究了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与我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高原地区地表温度存在南北向的地温梯度,当高原地区南侧的地表温度异常升高,北侧温度异常偏低时,则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容易偏少,尤其是华南、华北地区,而西部地区降水易偏多,显著增多的地方位于高原上,反之.此外,水平环流分析表明,我国冬季降水的多寡与青藏高压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