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类型初探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982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我国中东部地区(30‐40°N,110‐125°E)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特点,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和功率谱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455 个观测站的夏季降水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二种EOF 模态的空间型特别显著,与其他学着分析的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类型比较吻合,其中第一模态没有显著的振荡周期,而第二模态有2‐3 年的震荡周期。根据REOF 分析结果,可以将研究区域分为9 个部分。该研究可为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类型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1958 年-2008 年黄河流域40 个气象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对黄河流域汛期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高原近30a 的土壤湿度有下降的趋势;黄河流域降水也有微弱的下降趋势。高原4 月浅层的土壤湿度与黄河中游流域夏季降水有正相关关系。若高原4 月浅层土壤偏湿,则副
文章研究区域位于贵州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向广西山地丘陵过渡地带.区域呈现南北长条性分布,南面和东南面与广西接壤.研究区域在2000 年后冬季气温频频出现极值,低温事件如2011 年1 月平均气温是1961年以来的最低值,2008 年1 月平均气温是1961 年以来的第三低值(次于1984 年),2012 年1 月是第四低值;暖事件如2007 年2 月平均气温是1961 年以来的最高值,2009
本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山市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估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如何避免航空器遭受雷电威胁一直是航空和防雷专业人员努力的方向。由于航空行业电子通讯、雷达设施的特殊性,传统的雷电防护手段,如接闪装置、电涌保护器等,仅仅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无法完全地消除上述隐患。因此只有提高在固定工作区域内短时间的雷电观测预报的准确性,才能更有效地降低雷击风险,使得航空器更安全可靠的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之一。农村历来是我国雷电灾害高发区域。由于农村的基础条件差,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加上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干扰,从而使农村成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最薄弱的地区之一。如何破解农村的防雷减灾难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农村防雷减
本文使用WRF Version3.3 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夏季降水日变化进行了积云分辨尺度数值模拟.与TRMM 降水资料的对比表明:模拟结果能很好反映高原中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分别在傍晚和夜间达到降水最大值的特点.环流日变化和热力日变化的分析表明:傍晚,高原中部相对于凌晨表现为低层辐散、高层辐合,且更为暖湿,这些都有利于对流的发展,而高原南部边缘地区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由垂直速度、总水凝物的日变化特征
西藏地区在6-8 月对流云系发展最为旺盛,对流天气中雷暴的发生率最高,大多分布在云团的边缘,冰雹大多伴随雷暴一起出现。本文利用MICAPS 2005-2009 年卫星云图及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将西藏地区的对流云系按系统性和非系统性两类,对比分析了云系与雷暴、冰雹等对流天气的生消演变关系,结合天气实况在云系演变中的反映,归纳出了切变线、低涡、槽线和弱气压场四类对流云系的天气学模型。通过对西藏地区引发
利用1981~2008 年的逐日冰雹资料和2007~2008 年的天气图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功率谱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藏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天气背景,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年均冰雹日数呈下降趋势,并呈现出2~3 年的准周期变化.多雹区沿高原地形和山脉呈带状分布,北部较多,西部和东部相对较少.全区年均冰雹日数为20.8 天,最大中心位于那曲;西藏地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季、月、日变化,冰雹在3~10 月
Based on monthly ECMWF re-analysis-Interim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ata,a 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 (DPMI) was defined; it is a revision of the Trad
利用1998 年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 再分析逐日资料以及OLR 等逐日资料,分析了该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的低频特征,并初步讨论了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1998 年夏季高原东南部降水低频振荡存在10~20d、20~30d 及30~60d 的振荡周期,其中高原东南部几次明显的降水过程均主要出现在30~60d 低频振荡的正位相期间.在该低频振荡的正位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