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风预报系统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hnhj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东海大风预报系统,系统内容包含浙江沿海大风气候概况及造成浙北沿海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大风预报概念模式和预报指标、用实况资料因子的大风预报方法、用MM5数值预报模式建立大风数值预报模式、改进数值模式平均风力预报精度的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平均风与阵风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给出2005年在浙江省气象台的使用情况.
其他文献
随着气象业务工作的拓展,淮安市气象台在原中期3~5天逐日滚动晴雨预报工作中,又增加了相应预报日的滚动最低及最高气温预报内容.在冬季,最低气温预报备受人们关注,为了更好地做好预报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121"预报服务信箱使用率,积极研制3~5天逐日滚动最低气温预报产品十分必要,而江苏省气象台每天发布的全省各大城市天气MOS预报中,就包含了淮安市3~5天最低气温预报,该MOS预报中应用了国家气象中心新
在对发生于2004年5月底华南前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分析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形成大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演变的物理机制与环境场条件,得到的主要同时兼有温度和湿度梯度;东北至日本海有较深的冷槽,长江中游有低涡生成发展利于中尺度系统不断生成;深厚的中低层辐合层和较高的无辐散层为飑线产生提供与中空槽相伴的强风核处于槽底以西,槽前强辐合成为飑线产生的关键:除孟加拉水汽外,西太平洋和南海也向华南至江南地区
本文利用FY-2C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和逐时降水资料,对2005年9月24~25日河南省出现的一次低槽一切变一回流型层状云降水过程的云系演变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低槽云系上存在低亮温带结构,切变线云系较均匀,前者的降水要稍强于后者,当低槽云系东移与北抬的切变线云系叠加后,可以分析出中尺度云团的活动,说明层状云系顶部具有不均匀性,尤其在高空槽前及700hPa和850hPa切变线之间形成的
本文通过"05·6"华北一次大雾的天气形势、稳定层结、近地面水汽条件、云场特征、风场分析揭示了形成大雾前后的天气学的基本特征:在天气由阴(雨)转晴的时,近地面辐射强烈降温、水汽条件充足、逆温层厚、大气层结稳定、风向风速小等物理特征.从云场上分析,雾形成在云带移过的地方和系统性云系西侧的晴空区.预报员通过掌握这些特点了解形成华北大雾的总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和云场特征,对认识雾和预报雾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9711号台风和0509号台风是近十几年来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灾害最为剧烈的两个台风,本文着重从环流形势、不同时间台风中心的强度变化、移动路径、产生天气、造成灾害、物理机制、主观预报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生成的环流背景中,副高的变化比较相似,但西风带系统又不尽相同;二者的移动路径非常相似,对于山东以南地区造成的天气和灾害也比较接近,对于山东以北地区又差别较大.
本文首先论述了在空间域中冷暖气流交汇的大气结构场是产生大范围层状云系降水的物理机理.然后,阐述了川渝地区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天气分型。
本文从天气学原理和气流的观点对有利于入侵川渝地区冷气流南下,暖湿水汽输送及冷暖气流交汇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文统计分析了1981-2000年20年间春、秋季15种降水天气系统影响下河北地区自然降水特征,并对飞机人工增雨的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春、秋季每种天气系统的降水量、降雨同数、日平均降雨量、单位面积降雨量及日降水出现≥5mm的频率等统计分析表明:西来槽类、冷锋、高空低涡类、切变线等天气系统是春、秋季影响河北地区的主要降水系统,分别占到了春、秋季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适合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西来槽和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包头市近些年地面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经验,从天气现象、雷达指标两方面给出了对积状云进行人工增雨的作业条件和作业部位及用弹量,希望能对包头地区的地面火箭人工增雨工作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
利用湿Q矢量对模式预报产品进行动力释用,得到释用预报降水场,这种方法称为湿Q矢量释用(Q*VIP)技术.结合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研究表明,Q*VIP降水场与同期观测降水场水平分布特征相似、强度相当,反映出Q*VIP技术具备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将此其应用于华东区域数值预报模式(MM5)产品,得到Q*VIP定量降水预报(QPF)场.针对2004年6~8月汛期华东地区TS评分检验表明,Q*